![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第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59460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第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59460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第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59460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设计
展开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了解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2.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用人和规律的关系原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重点: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难点: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基础·初探]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与静止的区别与联系
(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错误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温馨提示】
规律的“变”:指的是规律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事物条件消失或产生、变化了,则相应的具体规律的作用随之消失或产生、变化。
[预习·提升]
1.判断
(1)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物质要么运动,要么静止。(×)
(3)规则、规定、守则、法律都是规律。(×)
(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
(5)人可以改变规律,造福自己。(×)
2.思考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无不改”“无不积”“无不变迁”等都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1.教材P31探究问题
【提示】 (1)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教材P31探究问题
【提示】 (1)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是运动的主体。
(2)没有。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教材P32探究问题
【提示】 没有。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4.教材P32探究问题
【提示】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
5.教材P33探究问题
【提示】 根据元素的排列和出现的规律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6.教材P33探究问题
【提示】 (1)“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
(2)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教材P34探究问题
【提示】 (1)不能。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但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
(2)人类利用引力规律,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妙;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懂得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就能利用它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学生分组探究一 物质、运动、静止
第1步背景——鲜活材料,审清细节
春秋时,荆国人欲偷袭宋国,便派人先去测量水深,准备夜间按所测的路线过河。到了夜间澭水暴涨,荆人不知道,仍按事先测量好的路线渡河,结果溺死者达千余人。
第2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荆人渡澭”的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第3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1.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的根本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这是与意识相比较而得出的,是物质之外的现象所没有的。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得出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运动 | 静止 |
区别 |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
联系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第4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答案】 C
2.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答案】 D
学生分组探究二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第1步背景——鲜活材料,审清细节
地球自身引力巨大,但我们的宇航员却可以挥舞着五星红旗在太空漫步;月球离地球有三十八万千米之遥,我们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却能成功登月,“玉兔”漫步月球。
第2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有人认为,上述成就充分说明了人是可以创造和利用规律的。你如何认识这种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能被创造和消灭。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探求宇宙的奥秘,并不能表明人们可以创造规律,而是表明人们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3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人与规律的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既不能创造本来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消灭存在并发挥着作用的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不可违抗性。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4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一诗句说明(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答案】 A
4.关于人与规律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或创造规律
【答案】 B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时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今后中国将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中国将尽快提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碳排放强度要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要显著提高,森林蓄积量要显著增加,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尽早达到峰值。
——[先对接知识]———————————————
材料信息 | 知识对接 |
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
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 |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
尽快提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 |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再演练应用]———————————————
1.面对气候变化,中国将尽快提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这体现了(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答案】 C
2.漫画《今日姜太公》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 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④要改造规律,创造新的钓鱼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3.昔日“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流沙固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今,“麦草方格”改写了“沙进人退”的历史,人们开始向沙漠要地。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 )
①土地沙化的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土地沙化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遏制 ③土地沙化不能被消灭但能够被有效遏制 ④人类总有一天能改造规律消灭土地沙化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D
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2 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2 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共7页。
2021学年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学案设计,共7页。
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这是一份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