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学案3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学案3,共3页。主要包含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认识卤素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变化规律
2、明确元素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知识梳理: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2.卤族元素
(1) 卤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阅读课本第7页卤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卤素的结构特点
相同点: 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渐_______________
(2)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阅读课本第8页,总结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从F2→I2颜色逐渐__________, 密度逐渐_____________, 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 .
(3)化学性质:
表(一)卤素单质与H2反应
表(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总结:从F→I,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F2、Cl2、Br2、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元素非金属性质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
4.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弱的元素能被非金属性强的元素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1: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B、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D、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
例2.已知溴易挥发,碘易升华.向含有NaBr和KI的混合液中通入过量的Cl2,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所得物质,最后剩余的固体是
A. NaCl 和KI B. NaCl、 KCl 、I2
C. KCl 和NaBr D. KCl 和NaCl
解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过量的Cl2将Br2、I2从他们的化合物中完全置换出来,在蒸干、灼烧的过程中溴挥发、碘升华,所以剩余固体为KCl 和NaCl
知能检测
1.卤素单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主要是由于卤素( )
A.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 B.均为非金属元素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大
2.随着卤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B.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C.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 D.单质的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3.下列液体分别与碘水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后上层液体为紫色、下层液体为无色的是( )
A.四氯化碳 B.酒精 C.苯 D.氯水
4.关于卤素(用X表示)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 与水反应均可用X2+H2O=HXO+HX表示
B、HX都极易溶于水,它们热稳定性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强
C、卤素单质的颜色从F2→I2按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加深
D、X-离子的还原性依次为:F-5.砹(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砹化氢(HAt)很稳定
B.单质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砹的原子半径比碘的原子半径大
D.单质砹是有色固体
6.不能用来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是( )
A.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B.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C.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D.单质熔点、沸点的高低
7. 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I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VIIA族,下列物质中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 HF B. H3O+ C. NaH D. H2O2
8. 氰[(CN)2]、硫氰[ (S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很相似,化学上称为拟卤素.如: (SCN)2 + H2O = HSCN + HSCNO, 它们的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 Cl-< Br- < CN- < SCN- < I- ,试写出:
(1)(CN)2 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CN)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将10g NaCl和NaI的混合物溶于水后,通入足量的Cl2,将溶液蒸干灼烧得固体6.46g. 求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
F2
Cl2
Br2[来源:数理化网]
I2
相似性
递变性
条件
剧烈程度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物的稳定性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认识卤素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变化规律
2、明确元素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知识梳理: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2.卤族元素
(1) 卤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阅读课本第7页卤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卤素的结构特点
相同点: 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渐_______________
(2)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阅读课本第8页,总结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从F2→I2颜色逐渐__________, 密度逐渐_____________, 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 .
(3)化学性质:
表(一)卤素单质与H2反应
表(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总结:从F→I,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F2、Cl2、Br2、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元素非金属性质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
4.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弱的元素能被非金属性强的元素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1: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B、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D、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
例2.已知溴易挥发,碘易升华.向含有NaBr和KI的混合液中通入过量的Cl2,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所得物质,最后剩余的固体是
A. NaCl 和KI B. NaCl、 KCl 、I2
C. KCl 和NaBr D. KCl 和NaCl
解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过量的Cl2将Br2、I2从他们的化合物中完全置换出来,在蒸干、灼烧的过程中溴挥发、碘升华,所以剩余固体为KCl 和NaCl
知能检测
1.卤素单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主要是由于卤素( )
A.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 B.均为非金属元素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大
2.随着卤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B.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C.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 D.单质的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3.下列液体分别与碘水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后上层液体为紫色、下层液体为无色的是( )
A.四氯化碳 B.酒精 C.苯 D.氯水
4.关于卤素(用X表示)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 与水反应均可用X2+H2O=HXO+HX表示
B、HX都极易溶于水,它们热稳定性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强
C、卤素单质的颜色从F2→I2按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加深
D、X-离子的还原性依次为:F-
A.砹化氢(HAt)很稳定
B.单质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砹的原子半径比碘的原子半径大
D.单质砹是有色固体
6.不能用来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是( )
A.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B.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C.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D.单质熔点、沸点的高低
7. 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I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VIIA族,下列物质中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 HF B. H3O+ C. NaH D. H2O2
8. 氰[(CN)2]、硫氰[ (S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很相似,化学上称为拟卤素.如: (SCN)2 + H2O = HSCN + HSCNO, 它们的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 Cl-< Br- < CN- < SCN- < I- ,试写出:
(1)(CN)2 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CN)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将10g NaCl和NaI的混合物溶于水后,通入足量的Cl2,将溶液蒸干灼烧得固体6.46g. 求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
F2
Cl2
Br2[来源:数理化网]
I2
相似性
递变性
条件
剧烈程度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物的稳定性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