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教案及反思
展开功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材分析★
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能正确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很多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只关注力和距离而忽略了物体移动距离是否沿力的方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一种模型即物体在受到力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才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再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如铅球、哑铃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做功的多少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都有关在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再让学生体验测量直接提4个钩码上升5cm做的功这样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受力分析、力的测量、判断物体的移动距离及其测量方法已经了解但往往对两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导致功的计算产生错误本课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归纳及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功将有利于学生对功的理解
★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实验器材★
教师器材:哑铃(大小各一对)
学生器材:每组一套共20组:弹簧测力计1把、刻度尺1把、钩码4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7分钟)
播放一段大力士拉车的视频观察两位大力士的拉车情况
教师:掌声送给取得胜利的亚诺但我认为掌声更应该送给明知道已经失败却坚持到底的汤米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上到处充满着各种比赛希望大家向汤米一样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
【设计意图】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熏陶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凡事有锲而不舍的勇气和决心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①拉汽车水平运动②提起重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时是什么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拉力
教师: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物体受到绳子施加的拉力且物体运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
教师:(再展示两幅图片①搬石头却没搬起②拉汽车却没拉动)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拉力
教师:这个力是否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物体虽然受力但未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移动距离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头顶西瓜的神骑哥;图片:学生背书包行走)在物体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1:神骑哥给了西瓜向前的摩擦力
学生2:因为西瓜已经匀速运动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神骑哥给西瓜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并明确学生2的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3:学生给书包施加了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足球比赛视频;图片:子弹离开枪膛的瞬间)不计阻力时球离开脚后(子弹离开枪膛后)水平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受到什么力?
学生1:足球在草地上受重力和支持力
学生2:子弹受重力
教师:它们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都与受力方向垂直教师:(用课件将以上四种情况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请将上述四种情况对应填入下表
| 是否受力 | 运动距离 | 两者方向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学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思考通过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发现这些现象中的异同点从而提炼出物体受到力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这一模型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解
1.功的定义(约8分钟)
教师:在物体学中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的情况提炼出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叫做功
(板书功的定义)
教师:由定义可知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必须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对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用哑铃完成一些动作大家一起判断他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动作1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平举在手中从讲台左侧匀速慢慢走到讲台右侧
动作2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3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4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过头项
学生:判断A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将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是举哪一对哑铃更累?
学生A:举大哑铃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更累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要做更多的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都是举大哑铃时举到与肩齐平还是举过头顶更累?
学生A:举过头顶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更耗体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时要做更多的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同时意识到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
2.功的计算(约4分钟)
教师:通过以上的体验活动大家知道了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W=FS
教师: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生平
板书:功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进行人文教育并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为了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教师:请大家想想刚才所举的事例中另外三种情况为什么没做功呢?
学生1:第2种情况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
学生2:第3、4两种情况物体受力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建立的功的概念反推不做功的情况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
3.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约5分钟)
教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测量直接用手提起四个钩码上升5cm所做的功
要求:
(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选择实验仪器
(3)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仪器设计数据表然后进行实验
教师:请大家在实验时必须沿力的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及仪器并设计数据表如下表:
|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 钩码上升的距离S/m | 做功的大小W/J |
直接用手做功 |
|
|
|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仪器并动手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司机对汽车做的功是多少?
2.如图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a到b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从b到c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
C.从c到d没有力对铅球做功
D.从a到d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让学生快速思考回答老师做适当点评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以及达标测试演练、课后作业等方式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公式:W=FS
2.单位:J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并从生活实例中熟悉的受力分析和与移动距离找出共性与差异提炼出要研究的物理模型符合STS的理念提炼出模型之后再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为了化解本节课的难点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场景设问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外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及做功多少”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物理人教版11.1 功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人教版11.1 功教案,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教案,共3页。
初中人教版11.1 功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11.1 功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