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18版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作业(十二)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读板块分布简图,回答1~2题。1.有关三个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们是按岩石圈的运动不同而划分B.A是真正的大洋板块C.B板块大陆面积最大D.C板块跨经度最广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板块与C板块之间是生长边界B.A板块与B板块交界附近多海岭C.B板块向西运动、C板块向东运动D.B板块与A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岛弧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北美洲西南部的太平洋东部边缘,A、B、C分别是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A项错误;A板块是海陆兼有的板块,B项错误;B板块是太平洋板块,海洋面积最大,C项错误;C板块是南极洲板块,跨经度最广,正确。选D项。第2题,A(美洲)板块与C(南极洲)板块之间是消亡边界;A(美洲)板块与B(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多海岸山脉(海岭在大洋中);B(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C(南极洲)板块向东运动,它们之间相互张裂是生长边界;B(太平洋)板块与A(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综上所述,选C项。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将障碍磨穿,形成一圆形孔洞,称为壶穴。读图,回答3~4题。3.下图中最可能有壶穴分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壶穴相似的是( )A.“V”型谷 B.沙丘C.三角洲 D.钟乳石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壶穴形成于河床中,因此一般分布在山谷地带,图中①③位于山坡,②位于山脊,④位于河谷。第4题,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可判断壶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V”型谷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故A项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钟乳石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两种。读图,回答5~7题。 热融沉陷湖泊 热融滑塌5.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A.云贵高原B.巴西高原C.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D.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6.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 )A.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B.会继续陷落成溶洞C.面积广、水量大D.是岩层弯曲形成的7.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A.热融沉陷——夏季 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C.热融滑塌——夏季 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答案:5.C 6.A 7.C 解析:第5题,材料中已明确了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形成的地貌,因此要选择有冻土且冻土中的冰能够发生融化的区域。云贵高原、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巴西高原基本上没有冻土。第6题,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相对于冻土较高,具有导热性,加速了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的退化速度,使冻土变薄或被切穿;溶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热喀斯特地貌也并非是岩层的水平运动形成的;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第7题,由图可知,热融沉陷湖泊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而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温度高,冻土中的冰易融化,故会出现热融滑塌。下图为太平洋板块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8~9题。8.图中( )A.甲处地壳运动最活跃B.乙处岩石形成的年代最晚C.丙处地震多,火山活动少D.丁处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9.下面关于上图中各点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 B C D答案:8.B 9.D 解析:第8题,甲处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乙处为生长边界,是岩浆上升处,所以乙处岩石形成的年代最晚;丙处位于板块边界,地震多,火山活动多;丁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第9题,由图可知,甲处位于板块内部,A项错误;乙处板块张裂运动,是地幔岩浆上升的地区,为海岭,不可能是断层,B项错误;丙处可能为海沟和海岸山脉,不可能是海岭,C项错误;丁处为板块的碰撞运动而形成的海沟和岛弧,D项正确。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可表示渭河平原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是( )A.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侵蚀B.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侵蚀C.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沉积D.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沉积11.下列地区与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A.汾河谷地 B.华北平原C.长江三角洲 D.东北平原答案:10.C 11.A 解析:第10题,渭河平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这是地壳抬升所致;地壳运动过程中,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地区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流水作用将沉积物搬运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第11题,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属于断层(地堑),与汾河谷地相同;东北、华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属于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读三大岩类关系示意图(Ⅰ)及三大岩石实物图(Ⅱ),回答12~13题。Ⅰ Ⅱ12.Ⅰ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的是( )A.地壳、岩石、矿物、风化物、岩浆B.岩浆、岩石、风化物、矿物、地壳C.地壳、岩浆、岩浆岩、沉积物、沉积岩D.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沉积物13.Ⅱ图中甲、乙、丙三大岩石对应Ⅰ图中的数字分别是( )A.甲—①;乙—②;丙—③B.甲—③;乙—②;丙—④C.甲—②;乙—⑤;丙—④D.甲—④;乙—①;丙—⑤答案:12.D 13.B 解析:第12题,从地幔出来向地壳侵入的应该是岩浆①,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②,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⑤,⑤又形成了④,所以⑤应该是沉积物,④是沉积岩,③则是变质岩。第13题,甲、乙、丙分别是变质岩中的大理岩、岩浆岩中的花岗岩、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所以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③②④。(2017·武汉调研)和田玉矿脉位于昆仑山,开采难度大,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自古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拣玉。读图,回答第14题。14.古人采玉的主要河段在( )A.M河段 B.N河段 C.H河段 D.R河段答案:B 解析: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拣玉,玉在河床沉积,主要是在河流出山口处,因水流速度减慢,随泥沙一起沉积下来。上游在山区,流速快,以侵蚀为主,不易沉积,所以不会在R、H河段,C、D项错误。下游只有颗粒很小的泥沙沉积,没有玉沉积,A项错误。N河段是河流出山口,容易有玉沉积,B项正确。二、综合题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钻石是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单质晶体。A国被称为“钻石之国”,约有1/3的人口从事钻石采集,采集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的河滩地带,河流汛期之后往往是钻石采集的高峰。钻石的出口为该国带来了财富,而这个国家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1)每年5~10月为A国的雨季,降水丰富,说明此时降水形成的条件。(2)写出钻石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并分析该国钻石采集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的自然原因。(3)当地人在河流汛期之后进行钻石的采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答案:(1)5~10月,随着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此时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水汽充足;地势西低东高,有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2)内力作用。原因:位于河流上游含有钻石的岩石,受风化(侵蚀)破碎;钻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地带,钻石比重大,堆积下来,被埋在沙砾中。(3)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新的沉积物;水位下降,河滩出露;有河水便于筛洗。解析:第(1)题,注意该国位置为北半球低纬度、大陆西岸,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再借鉴南亚西南季风知识,可得出答案。第(2)题,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高温、高压应该是指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形成的钻石应该在岩层中,现在分布在河流下游,必然经历了出露地表、河水搬运、堆积的过程。第(3)题,汛期洪水可以带来大量来自山体的沉积物,汛期过后河水水位下降利于发现钻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第2课时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0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含解析中图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