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 《晋灵公不君》 教学设计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505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 《晋灵公不君》 教学设计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505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选修综合教学设计
展开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了解史学的实录精神,初步探究“春秋笔法”。
教学设想
对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的学习是本单元主要内容。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准确地体现了“春秋笔法”的内涵。应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兼顾文言现象。
高二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本课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知识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如《左传》、《史记》
二、检查预习
1、题解:“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行君道。君,名词作动词,行君道。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齐读第一段,指名读其余段,注意以下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境
反不讨贼 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贻
3、重点词句巩固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í)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 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猛犬。
10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其我之谓矣 。 大概是说得我吧。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翻译要点
1)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食之,舍其半。问之。
5)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
三、分析人物: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由此可以看出晋灵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体现在哪些地方?:(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表现了赵盾直言敢谏,忠诚仁义的良大夫形象。
3、三个武士各有什么特点?
鉏麑:鉏麑本是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忠信两难,明辨是非,舍生取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提弥明: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
灵辄: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三天没吃饭,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是谓大孝。灵辄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用了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灵辄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四、探究
1、怎么理解赵盾“违法受恶”?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这就是古代历史叙述的方式和技巧——春秋笔法,阅读教材P28加深理解。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五、练习:
课本P29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我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学习时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文本的注释很详尽,学生早读边读边理解,基本可以疏通文意,课上帮学生总结一下文言知识就可以了。授课时从人物形象入手,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有益于后面“春秋笔法”的讲解。另外,文本中所体现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也有必要给学生讲讲,因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1: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1,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简介,预学检测,句子翻译,全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