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二轮复习专题(含答案)
2021年初中科学二轮复习专题0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初中科学二轮复习专题0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土豆富含淀粉,将发展成我国的第四大主粮,形成淀粉的原料是水和( )
A. 氧 B. 二氧化碳 C. 有机物 D. 无机物
2.依据图①~④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①表示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氧气含量变化
B. 图②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吸气过程
C. 图③B点显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 图④曲线表示某人的呼吸频率是20次/分钟
3.对植物绿叶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然后放置在黑暗中24小时,再经阳光照射12小时。取下经处理的绿叶,经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CO2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① ② B. ② ⑤ C. ③ ⑤ D. ① ③
4.下列有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1可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B. 由图2可知,具有抗药性害虫所占的百分比b点比a点大
C. 由图3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
D. 由图4可知,果蔬储藏室内的O2浓度调整到c点时的效果比b点好
5.我市西瓜以品种齐全、味美质优闻名,是很好的消暑佳品.在西瓜生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瓜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 光合作用始终强于呼吸作用
C.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D. 根能从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6.小张将一株绿色植物在黑暗处放置了24小时,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片绿叶进行研究。先剪断叶片的主叶脉(如图所示),再将绿色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最后检测发现B区没有产生淀粉。原因是该部分区域缺少光合作用所需要的( )
A. 二氧化碳 B. 水 C. 叶绿素 D. 光
7.人们在清晨刚进入种植蔬菜的密闭大棚内,会感到气闷,主要原因是( )
A. 蔬菜的呼吸作用使温度降低 B. 蔬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C. 蔬菜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 D. 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8.如图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气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发生在夜间的是( )
A. B. C. D.
9.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茎中具有形成层是与使茎长高的功能相适应的
B. 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与制造有机物的功能相适应的
C. 叶片的上下表皮分布着大量的气孔是与其散失水分的功能相适应的
D. 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是与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相适应的
10.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A. 二氧化碳 B. 水 C. 叶绿体 D. 光
11.下列对如图曲线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若y表示肺泡内的压强,则ac曲线表示呼气过程
B. 若y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则bd段表示的是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
C. 若y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则b点表示凌晨时分
D. 若y表示某一封闭草原系统(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abc段表示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
12.图中曲线是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曲线所给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当温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B. 当光照强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C. 当光照强度大于Q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D. 当光照强度小于P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13.下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CO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C点相符的一项是( )
A. B. C. D.
14.在北半球植物繁茂的中纬度地区,一年中大气CO2含量相对较高的季节是( )
A. 冬季 B. 夏季 C. 秋季 D. 春季
15.大自然是我们绝好的课堂。当你和同学们漫步在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林间小路上,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 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
C.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 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
二、填空题
16.小科将一株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图中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则:
(1)叶片A中间部位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
(2)实际操作后,小科发现所有叶片的绿色区域滴加碘液后均变为蓝色。这是由于在实验之前未对植物进行________。
17. 如图甲、乙、丙表示植物所进行的不同生理活动,①②③表示相关物质.请根据图示回答:
(1)图中甲表示________ ,③是________ .
(2)新鲜的萝卜存放时间长了会空心,这一现象与________ 代表的生理活动有关.
(3)根从土壤中吸收的②大部分通过丙散发到空气中,这主要是由叶片上的________ 来完成的.
18.图为植物体某些生理过程的概念图,请写出标号所代表的文字: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
19.为了解低温对玉米生长快慢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研究:从甲乙、丙三个品种中挑选长势相同的玉米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三组,每组取等量的幼苗分别放在5℃、10℃和25℃ 的环境中培养4天(其他各种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通过比较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来反映玉米的生长快慢,因为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能吸收________,它的多少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弱。
(2)通过对柱形图的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20.温室栽培是园艺作物的一种栽培方法.用保暖、加温、透光等设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保护喜温植物御寒、御冬或促使生长和提前开花结果等.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要获得高产,需调控温室内的温度.最佳方案应是白天温度维持在25℃左右,晚上适当降低温度,并且在利用温室种植时,可向温室内施放适量的CO2 , 请分析以上做法的科学意义________ .
21.温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经济。龙湾潭森林公园位于永嘉县楠溪江景区上游。
(1)雁荡润楠为珍稀濒危保护物种,整个森林公园内所有的雁荡润楠可以构成一个________。
(2)公园内有七器七潭奇观(如图1),深相连,飞瀑碧潭,蔚为壮观。公园内七潭这类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因素是________。
图1
(3)某研究小组取景区内的某种植物进行研究,测定昼夜24小时内光合作用,(甲曲线)、呼吸作用(乙曲线)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这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图中的________点(用字母表示)。
图2
三、实验探究题
22.某研究者利用栽在花盆中的植物,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请回答如下问题:
(1)图甲表示此盆绿色植物在两种不同温度下释放氧气的快慢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该植物的呼吸商A(呼吸商=呼吸放出的CO2量/呼吸消耗的O2量)为0.75,在15℃、1千勒克司光照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完全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 ________毫升。
(2)图乙是测定图甲纵坐标上a值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钟罩内放入该植物后密封,置于15℃的环境中,并对钟罩进行________处理。
②简述该实验的原理和测量方法________。
(3)干旱初期,此植物光合作用快慢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________图来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
23.甲、乙同学一起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他们在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后,发现叶片未遮光部分没有出现预期的蓝色,而是变成了棕黑色。这是为什么呢?
甲同学猜想:可能是叶片上残留的酒精引起的。为了验证猜想,取经过暗处理并光照4小时、脱色后的叶片,分成两组,一组不漂洗,另一组充分漂洗,然后分别向两组叶片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发现未漂洗的叶片变为棕黄色,充分漂洗的叶片变为棕黑色。
乙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通过以下实验加以验证:
取经过暗处理并光照4小时、脱色、漂洗后的叶片,分成四组,将溶质质量分数为0.02%、0.04%、0.06%、0.08%的碘液分别滴在各组叶片上。发现只有滴加0.04%的碘液的叶片,颜色变为预期的蓝色。
(1)乙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
(2)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为了验证猜想,甲同学还需怎样改进实验?请简要说明:________。
24.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小徐查阅资料得:用少量的NaHCO3和BTB酸碱指示剂加水配制成的蓝色溶液,可随溶液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小徐根据资料配制了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5支试管中,其中4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50分钟后5号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为蓝色,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写2条);
(3)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列举2个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________。
25.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连接好实验装置,关闭阀门①②后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将整个装置移到适宜的阳光下照射数小时(光照前阻断叶片间有机物的运输).
③打开阀门①,将透明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甲试管,待气体收集满后,打开橡皮塞,用带火星的木条检测.
④打开阀门②,将黑色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乙试管进行检测.
⑤取下叶处A、B,用酒精脱色处理,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2)步骤③木条能复燃,则该气体是________,请写出绿色植物释放该气体的生理流动的表达式________.
(3)步骤④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来自植物的________(填生理活动).
(4)步骤⑤中,若只有A叶片变蓝色,则结论是________.
26. 2018年5月15日,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月宫365”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在“月宫一号”内,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
(1)图甲表示“月宫一号”内各生物间的物质流动,其中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
(2)“月宫一号”里的植物能为人提供氧气、水和食物。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之一。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其中氧气传感器可监测O2浓度的变化,对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图丙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________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丙分析,“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________ 。
四、解答题
27.植物的新陈代谢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水分)的影响。下图表示一株叶面积为10分米2的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一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单位:毫克/(分米2·小时))。
请回答:
(1)B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
(2)如果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n1时,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小时,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毫克。
(4)写出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此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小时,该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的质量(结果保留2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析】解答:根据光合作用的概念可知,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而土豆富含淀粉,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知,形成淀粉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
故选:B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 B
解析:该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宜逐项分析解答。
解答:A、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即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时,氧气的含量会逐渐减少,而图示表示血液流经该处时氧气含量增多,A不符合题意;
B、图②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一次吸气过程,B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图③纵坐标表示二氧化碳吸收的相对值,则B点表示此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C不符合题意;
D、肺容量增大表示吸气过程、分容量减小表示呼气过程,分析图④可知:某人20秒内完成了9次呼吸运动,即该人的呼吸频率是27次/分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 B
解析:用控制变量法设置的对照组可判断研究的问题,碘遇淀粉显蓝色判断光合作用的产物。
解答:①该实验主要进行了暗处理,和对有光无光的控制,与CO2无关,不能证明;②对照实验对光这个量进行了控制,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与光的关系,正确;③遮光与未遮光的部分都有叶绿素不能证明与叶绿素的关系,错误;④没有收集检验气体产物,错误;⑤滴入碘液有光照的显蓝色无光照的不呈蓝色可以说明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正确。故选B
故选B
4. D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A、由图可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负值,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不如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多,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2可知,随着施用同-农药的次数增加,把没有抗药性的害虫杀死,有抗药性的害虫活下来,因此有抗药性的害虫比例会增加,所以b点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所占百分比比a点大. 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3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催化能力最强, 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4可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点时最低,表明b点时果蔬的呼吸作用最弱。因此果蔬储藏室内的氧气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C点好,而不是调整到c点时的效果比b点好, 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5. 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内容,逐一分析解答.
解答:解:A、西瓜籽是种子,由胚珠发育成,受精卵发育成的是胚.不符合题意.
B、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白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C、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吸收来的水只有大约1%当做光合作用的原料被植物体利用,大约99%都通过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这不是对水的浪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其积极的意义.符合题意.
D、根能从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无机盐,而有机物则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叶脉内有导管,为光合作用提供水分。
解答:叶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水分是通过叶脉里的导管运输来的。如图所示主叶脉剪断后,B区的叶肉细胞就不会得到水分,光合作用因得不
到水分而无法进行,因此B区不会有淀粉产生。
故选:B
7. B
解析: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夜间无光,蔬菜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而蔬菜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导致大棚内氧气减少,所以人们在清晨刚进入大棚内时,会感到气闷。
故答案为:B。
8. D
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内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 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 储存在有机物之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解答: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夜间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故叶片从外界获得氧气,经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并排放到空气中。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 A
解析:(1)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就是能用手剥开树皮的地方)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只有 2 ~ 3层,它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2)如果我们把绿叶比喻成一个工厂,那么,它的“厂房”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能源”是光,“产物”是有机物 ( 主要是淀粉 ) 和氧气。
(3)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4)根毛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A、 植物茎中具有形成层是与使茎长粗的功能相适应的,故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参与,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叶表皮中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毛区中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伸入土壤颗粒的空隙内,增大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 C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就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其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不属于外界条件。故答案选: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在此过程中,完成了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11. B
解析:(1)吸气与呼气主要取决于肺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的大小;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2)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使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据此解答。
解答:A:若y表示肺泡内的压强,由于吸气的原因,肺泡内的压强逐渐增大,由于呼气的原因,肺泡内的压强逐渐减小,因此则ab曲线是吸气过程,bc曲线表示呼气过程,A不符合题意。
B、bd段表示的是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血液经过此处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这是血液中氧的含量增加,B符合题意。
C、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凌晨二氧化碳积累到最高值,若y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则b点是凌晨时分,C不符合题意。
D、在某封闭草原,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兔由于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兔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当兔的数量过多时,由于食物不足,兔的数量又大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 C
解析:由图示可知,当温度一定时,光合作用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大,温度越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越高。做好此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示,了解重要的信息,并据此判断各项的正确与否,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图示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解答:解:A、当温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到一定程度是,不再变化,故A错误;
B、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当光照强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有温度限制,故B错误;
C、据图示可知,当光照强度大于Q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故C正确;
D、当光照强度小于P时,温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不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 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达到一定的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加,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含义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解答:A、分析该图可知,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部分被自己光合作用所用,另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符合图中点AB之间。
B、分析该图可知,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释放到细胞外,自己不吸收二氧化碳,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符合图中A点。
C、分析该图可知,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自己光合作用所用,说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符合图中B点。
D、分析该图可知,光合作用所用的二氧化碳来自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细胞外,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与C点相符。
因此在图示中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C点相符的一项是D.
故答案为:D
14. A
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消耗,光照强时光合作用增强,大气中CO2大量消耗含量降低;光照弱时光合作用也减弱,大气中CO2消耗速度减慢含量升高。
解答:北半球冬季时是一年中光照最弱的,所以光合作用也减弱,大气中CO2消耗的速度小于CO2增加的速度,所以大气中CO2含量也是一年中最高的,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5. D
【解析】解答:空气清新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结果,湿润是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果。
分析:考查植物的生理对周边的影响
二、填空题
16. (1)叶绿体
(2)暗处理(或“放在暗处一昼夜”)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2)碘能使淀粉变成蓝色。碘液试验可以用来鉴定淀粉的存在。
解答:(1) 银边天竺葵中间部位成绿色,是含有叶绿体的;叶边缘是白色的,不含叶绿体,即实验变量是叶绿体。如果叶片A中间部位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中间部位产生的有机物(淀粉)与叶绿体有关,故可以说明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 所有叶片的绿色区域滴加碘液后均变为蓝色,说明这些叶片本身就含有淀粉,这是因为没有进行暗处理将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全部消耗完,从而对实验产生了干扰。
故答案为:(1)叶绿体;(2) 暗处理(或“放在暗处一昼夜”)
17. (1)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2)乙
(3)气孔
【解析】解答:解:(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公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甲表示光合作用,①表示氧气,②表示水,③表示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根据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由于萝卜在贮存时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是把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加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萝卜由于体内的有机物减少而会出现空心的现象,这一现象与乙代表的生理活动有关.
(3)叶片的上下表皮中有气孔,气孔在呼吸、光合、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中,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其通过量是由保卫细胞的开闭作用来调节,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会从气孔中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光合作用排出氧气.当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会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当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时,水会从气孔中散失.可见根从土壤中吸收的②大部分通过丙散发到空气中,这主要是由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2)乙;
(3)气孔
分析:由图可知,甲利用③和②能合成有机物,释放①到大气中,因此甲表示光合作用;乙利用①消耗有机物,产生②和③同时释放能量,因此乙表示呼吸作用;丙通过根不断吸收土壤中的②,一部分用于甲的生理活动另一部分排到大气当中,因此丙表示蒸腾作用,①表示氧气,②表示水,③表示二氧化碳,据此解答.
18. 呼吸
;二氧化碳
;叶绿体
;氧气
;产物
【解析】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其场所是叶绿体,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场所为线粒体.它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为:
因此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原料的是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的产物之一二氧化碳,同时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场所是③叶绿体,⑤产物是有机物和④氧气.
故答案为:①呼吸;②二氧化碳; ③叶绿体;④氧气;⑤产物
分析:(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
(2)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19. (1)光能
(2)温度
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过程,探究实验有两个原则即对照实验和变量的唯一性,据此解答.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该实验通过比较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来反映玉米的生长快慢,因为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的多少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弱;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通过对柱形图的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
20. 夜晚降低温度可以使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向温室内定期释放二氧化碳能增产
解析: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等,据此答题.
解答:解:在一定范围内,低温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消耗;因此菜农在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时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可使光合作用增强,夜间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了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了蔬菜的产量.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向温室内定期释放二氧化碳能增产.
21. (1)种群
(2)流水
(3)N
解析:根据种群的概念,地球外力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回答。
解答:(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以整个森林公园内所有的雁荡润楠可以构种群;
(2)图中有河流,说明该处的水资源较多,附近有山脉,农业区在山下季节性河流的下游出山口附近,所以是流水的冲刷作用;
(3)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N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答案为:(1)种群;(2)流水;(3)N
三、实验探究题
22. (1)1.25a
(2)遮光处理;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引起钟罩内气压下降,刻度管中红墨水上升,红墨水上升的体积可视为实验时间里植物的耗氧量,即为1a。
(3)B;干旱初期,植物叶片气孔逐淅关闭,体内CO2浓度下降,光合作用快慢下降。
解析:(1)根据甲图光照强度“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可算出呼出了多少CO2 , 再由光照强度1千勒克司时释放的1a氧气加上呼吸作用自身消耗的1a氧气,实际产生了2a氧气,根据光合作用关系式可知总共需要的CO2量,最后用总量减去本身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即得到外界吸收CO2的量。(2)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时的a值较容易测定。(3)分干旱时植物为减少水分散失而关闭气孔,减少或停止CO2的吸收量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快慢。
解答:(1)15℃当光照强度为“0”时,消耗O2为1a,此时释放CO2为0.75a,当光照强度为1千勒克司时时,由产生的氧气为1a加上自身消耗的氧气1a,实际产生2a的氧气,由光合作用光系式消耗CO2的量与产生O2的量为1:1所以总共需要的CO2为2a,而植物呼吸作用能产生0.75a的CO2 , 外界吸收的CO2量为2a-0.75a=1.25a;(2)测定a值时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要进行遮光处理;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引起钟罩内气压下降,刻度管中红墨水上升,红墨水上升的体积可视为实验时间里植物的耗氧量,即为1a。(3)植物为减少水分流失而关闭气孔影响了CO2的吸收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所以B图正确。
故答案为:(1)1.25a;(2)遮光处理;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引起钟罩内气压下降,刻度管中红墨水上升,红墨水上升的体积可视为实验时间里植物的耗氧量,即为1a。(3)B; 干旱初期,植物叶片气孔逐淅关闭,体内CO2浓度下降,光合作用快慢下降。
23. (1)可能是碘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引起的
(2)用溶质质量分数为0.04%的碘液,重复甲自己的实验
解析:(1)碘遇淀粉变蓝,颜色的深浅与碘液的浓度有关;(1)甲同学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时,未得到预期的现象,所以还需重新猜测进行实验。
解答:(1)碘液遇到淀粉变蓝,如果碘液的浓度过高,蓝色会加深,从而变成黑色,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发现未漂洗的叶片变为棕黄色,充分漂洗的叶片变为棕黑色,说明碘液的质量分数可能过大;(2)为避免实验中的偶然性,要对试验重复2~3次,使实验结构更准确.所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0.04%的碘液,重复甲自己的实验。
故答案为:(1)可能是碘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引起的;(2)用溶质质量分数为0.04%的碘液,重复甲自己的实验
24. (1)光合作用吸收CO2
(2)其它条件相同,距离光源越近,光合作用越强;4号试管中,水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3)CO2浓度、温度(合理即可)
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该实验的自变量有装置距日光灯的距离(即光照强度)、有无水草、是否遮光,因变量是水体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据此作答。
解答:(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环境不影响试管内溶液二氧化碳浓度变化,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生理活动)引起的,在有水草的条件下,5号距离灯光的距离最近,可能是因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50分钟后5号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为蓝色 。
(2)在有水草的试管中,5号距离灯光的距离最近,颜色越深,光合作用越强; 其它条件相同,距离光源越近,光合作用越强 。 4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与对照组1号试管的相同,均为浅绿色,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3) 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二氧化碳浓度,温度。
故答案为:(1) 光合作用吸收CO2 ;(2)其它条件相同,距离光源越近,光合作用越强;4号试管中,水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3) CO2浓度、温度
25. (1)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氧气;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呼吸作用
(4)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解析: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据此解答.
解答:解:(1)黑暗处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氧气有助然的作用,步骤③木条能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3)二氧化碳的特点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步骤④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4)步骤⑤中,叶片A见光,叶片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说明产生了淀粉,B叶片不见光,处理后不变蓝,没有产生淀粉,若只有A叶片变蓝色,则结论是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
26. (1)植物→人
(2)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蓝光和红光
解析:(1)食物链是生物因食物而形成的联系,它的起点是生产者。
(2)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递减的。
(3)内绐植物照射的最佳色光应该是最能够被植物所吸收的。
解答:(1)有2条:植物—人;植物—黄粉虫—人。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递减的,如果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就会使流入人体的能量滅少,因此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人 。
(2)该实验用不同的色光照耀植物,通过比较不同色光下液柱上升情况,得出光照强度的现象,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液柱上升越高说明金鱼藻产生的氧气越多 ,也即说明光合作用越强。甶丙图可知,蓝光和红光照射情况下,液柱上升较高,说明此时光合作用较强,所以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红光和蓝光。
故答案为:(1) 植物→人 (2)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蓝光和红光
四、解答题
27. (1)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
(2)不能|白天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相等,但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有机物的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600
(4)设生成葡萄糖的质量为x
264600姣厠=180x
x=409.09毫克
解析:(1)植物光合作用只在有光照时进行,植物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从CO2的吸收速度可以判断两者的关系。(2)从全天来看有光照的也有无光照的时间,有光照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要在无光照时也能利用,植物才能正常生长。(3)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是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题目所给的图只告诉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速度,自身呼吸作用产生部分要从光照强度为0时确定。(4)根据(3)中得到的总的二氧化碳质量可计算出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的质量。
解答:(1)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释放二氧化碳的速度为5毫克/(分米2·小时),在光照强度为n1时,光合作用开始进行(呼吸作用始终进行),此时不释放也不吸收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消耗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B点的意义是: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2)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n1 , 植物在较长时间无法积累有机物,无光照时呼吸作用就得不到充足的有机物所以可以进行如下回答:不能;白天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相等,但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有机物的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3)考虑到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植物在光照强度n3时,植物实际利用二氧化碳的速度为15毫克/(分米2·小时),可得4小时,10分米2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为:15毫克/(分米2·小时)×10分米24小时×4小时=600毫克。
故答案为:(1)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2)不能;白天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相等,但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有机物的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3)600毫克试管编号
1
2
3
4
5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60
20
50分钟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绿色
黄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1
所有的生活细胞都能进行
只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2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3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4
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储藏能量
6CO2+6H2O
C6H12O6+6O2
264
180
600毫克
x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初中科学二轮复习专题17:受力分析 (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初中科学二轮复习专题29:空气 (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初中科学二轮复习专题21:力和运动 (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