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7页未读,
继续阅读
19微校本 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顾(试题)精校版(70页)
展开这是一份19微校本 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顾(试题)精校版(70页),共7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 门 宴》,《离骚》,《兰亭集序》,《赤 壁 赋》,《游褒禅山记》,《师 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文言教材回顾
目录
一、《烛之武退秦师》
二、《荆轲刺秦王》
三、《鸿 门 宴》
四、《离骚》
五、《兰亭集序》
六、《赤 壁 赋》
七、《游褒禅山记》
八、《师 说》
九、《劝 学》
十、《寡人之于国也》
十一、《过 秦 论》
十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三、《苏 武 传》
十四、《张 衡 传》
十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
十六、《滕王阁序》
十七、《逍 遥 游》
十八、《陈 情 表》
十九、《阿房宫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教材回顾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同“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通“ ”,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通“ ”)
4.失其所与,不知 (“ ”通“ ”)
二、古今异义w W w .x K b 1.c o M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三、一词多义
1.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2.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3.图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 )
4.以 以其无礼于晋( )
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 ( )
(2)与郑人盟 ( )
2.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 ( )
(2)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 ( )
(2)既东封郑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1)若不阙秦 (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 (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2.形容词作动词
(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 )
翻译:
2.夫晋,何厌之有? ( )
翻译:
3.以其无礼于晋。 ( )
翻译: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翻译: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翻译: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已 矣 2.共 供 供给 3.说 悦 4.知 智
二、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出使的人 3.那人,指秦穆公
三、答案:1.如果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迷漫而模糊/低贱,卑下 2.假如/好像/及,比得上/你 3.考虑/地图/打算,计划/预料,料想 4.介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介词,把/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动词,认为
四、答案:(一)1.(1)驻军 (2)结盟 2.(1)在夜晚 (2)在早上;在晚上
(3)向东;向西 3.(1)以……为边邑 (2)以……为疆界 (二)1.恩惠
2.(1)使……减少,侵损、削减 (2)使……亡 (三)1.(1)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 (2)缺少的东西 2.(1)变雄厚;变薄弱 (2)损害 (四)从属二主
五、答案:1.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
2.宾语前置句 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3.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4.省略句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六、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采分点:亡、鄙、远、两个“以”;状语后置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烦执事)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采分点:古今异义词:以为、东道主、行李;通假字:共;活用:乏困)
3.(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封、焉;词类活用:东、封、阙)
4.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采分点:敝、与、易、其;判断句式)
二、《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3.卒起不意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
古义:
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4.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图穷而匕首见( )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
穷兵黩武( )
2.引 秦王惊,自引而起(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 )
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引而不发( )
3.见 图穷而匕首见(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慈父见背(《陈情表》)(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4.乃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乃今得闻教(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皆白衣冠以送之 ( )
(2)士皆垂泪涕泣 ( )
(3)又前而为歌曰 ( )
2.名词作状语
(1)秦兵旦暮渡易水 ( )
(2)箕踞以骂曰 ( )
(3)发尽上指冠 ( )
(4)进兵北略地 ( )
(5)函封之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 (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 )
(2)群臣怪之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
翻译: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
翻译:
3.皆为戮没。 ( )
翻译: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翻译:
5.燕王拜送于庭。 ( )
翻译:
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翻译: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翻译:
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反 返 返回 2.振 震 惧怕 3.卒 猝 突然
二、答案:1.没有信物 2.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3.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樊将军 4.可以用它来……
三、答案:1.走投无路/极,尽/穷尽,走到尽头/贫穷/尽、完结/不得志,不显贵/竭尽 2.指身子向上起/举起/牵、拉/延请/调转车头/带领/序/称引/拉开弓
3.露出/被/拜见,会见/召见,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看见的东西 4.连词,于是/副词,才/代词,你的/副词,是/连词,表承接,于是、便/连词,表转折,竟然,却/副词,表范围的限定,只,仅仅
四、答案:(一)1.(1)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2)哭,流眼泪
(3)上前 2.(1)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2)像簸箕一样 (3)向上 (4)向北
(5)用匣子 (二)使……听到 (三)1.远方 2.(1)以……为迟 (2)以……为怪
五、答案:1、2.判断句 1.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搥胸痛恨所考虑的。
2.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着威逼你(订立盟约)。
3、4.被动句 3.都被杀死或收为奴婢。
4.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5、6.状语后置句 5.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来。
6.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六、答案: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采分点:微、谒、信、亲)
2.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采分点:上、就、顾)
3.荆轲回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采分点:顾、为、谢、假借、毕)
4.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采分点:还、走、卒)
三、《鸿 门 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 ”通“ ”, )
(“ ”通“ ”, )
2.要项伯 (“ ”通“ ”, )
3.不敢倍德 (“ ”通“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通“ ”)
5.令将军与臣有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副词,十分,极
三、一词多义
1.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乃令张良留谢( )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
2.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
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
3.为 为击破沛公军(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谁为①大王为②此计者( )
何辞为( )
约为婚姻( )
窃为大王不取也(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4.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且为之奈何( )
臣活之(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今者有小人之言( )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
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 )
何陋之有(《陋室铭》)(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 ( )
(2)沛公欲王关中 ( )
(3)籍吏民,封府库 ( )
(4)道芷阳间行 ( )
(5)刑人如恐不胜 ( )
(6)范增数目项王 ( )
2.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
(2)吾得兄事之 ( )
(3)常以身翼蔽沛公 (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 )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 )
2.形容词作动词
(1)素善留侯张良 ( )
(2)秋毫不敢有所近 (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拔剑撞而破之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此天子气也。 ( )
翻译: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
翻译: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
翻译:
4.若属皆且为所虏! ( )
翻译:
5.吾属今为之虏矣! ( )
翻译:
6.不然,籍何以至此? ( )
翻译:
7.大王来何操? ( )
翻译:
8.贪于财货。 ( )
翻译:
9.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翻译: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翻译: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翻译: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翻译:
5.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距 拒 把守 内 纳 接纳 2.要 邀 邀请 3.倍 背
4.蚤 早 5. 隙 隔阂,嫌怨
二、答案:1.儿女亲家 2.意外的变故
三、答案:1.感谢/道歉/辞谢/辞别/告诉 2.举起,抬起/尽/发动,举行/推荐,推举/攻取/成功/拿/全,皆/行动 3.介词,替、给/是/①介词,替;②动词,设计/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不译/动词,成为/动词,认为/被 4.动词,到,往/代词,这件事/代词,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指示代词,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音节助词,不译
四、答案:(一)1.(1)驻扎 (2)称王 (3)登记 (4)取道 (5)使用刑罚
(6)使眼色 2.(1)在夜晚 (2)像对待兄长一样 (3)像翅膀一样 3.使……为王 (二)(1)使……活,救活 (2)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
(3)使……跟从,带领 (三)1.交情 2.(1)友善,交好 (2)接触、沾染
3.使……破,撞破
五、答案:1~3.判断句 1.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5.被动句 4.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为所”表被动)
5.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为”表被动)
6、7.宾语前置句 6.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
7.大王您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8、9.状语后置句 8.对钱财很贪心。
9.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六、答案:1.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采分点:游、急、故、幸;活用:活)
2.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三(或“多”)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采分点:以、示、三;活用:目)
3.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采分点:若、为、寿、因)
4.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采分点:顾、两个“辞”、让、方、为)
5.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采分点:秋毫、籍、所以、之、出入、非常)
四、《离骚》
一、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 ”通“ ”, )
2.忳郁邑余侘傺兮 (“ ”通“ ”, )
3.何方圜之能周兮 (“ ”通“ ”)
4.进不入以离尤兮 (“ ”通“ ”, )
5.芳菲菲其弥章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2.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三、一词多义
1.固 固前圣之所厚( )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
2.信 苟余情其信芳( )
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并序》)( )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
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并序》)( )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
3.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并序》)( )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
4.知 不吾知其亦已兮(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逍遥游》)(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
(2)步余马于兰皋兮 ( )
2.名词作状语
謇朝谇而夕替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屈心而抑志兮 ( )
(2)回朕车以复路兮 ( )
2.动词的为动用法
(1)伏清白以死直兮 ( )
(2)哀民生之多艰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何方圜之能周兮 ( )
(2)谣诼谓余以善淫 ( )
2.形容词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厚 (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高余冠之岌岌兮 ( )
(2)长余佩之陆离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謇朝谇而夕替。 ( )
翻译: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
翻译:
3.谣诼谓余以善淫。 ( )
翻译:
4.步余马于兰皋兮。 ( )
翻译:
5.不吾知其亦已兮。 ( )
翻译: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翻译:
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翻译:
3.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翻译: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错 措 措施 2.邑 悒 忧愁 3.圜 圆 4.离 罹 遭受
5.章 彰 明显
二、答案:1.荒唐,没有准则 2.随水流而消逝 3.修长的样子
三、答案:1.本来/坚决/巩固/顽固/险固的地势/牢牢地
2.确实/实在/可靠的/使者,指媒人/信物,凭证/随意/通“伸”,伸张/守信用
3.崇尚,喜爱/善良,美好/好事,好的行为/善于,擅长/交好,友善/好好地,友善地/喜好、羡慕/通“缮”,修治,引申为“拭擦”
4.了解/知道,懂得/通“智”,智慧/通“智”,明智/才智
四、答案:(一)1.(1)束缚、约束 (2)缓行 2.在早上;在晚上
(二)1.(1)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2)使……返回,掉转 2.(1)为……而死 (2)为……而悲哀 (三)1.(1)方枘,圆凿 (2)淫荡的事 2.推重,看重 3.(1)使……加高 (2)使……加长
五、答案:1.被动句 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被动句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
3.状语后置句 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4.状语后置句 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
5.宾语前置句 不了解我也罢了啊。
6.定语后置句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六、答案:1.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采分点:替、以、申;状语后置句)
2.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采分点:屈、抑、尤)
3.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采分点:回、及)
4.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采分点:进、入、离、尤、退)
五、《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三、一词多义
1.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身临其境( )
君临四方( )
2.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并序》)(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
专心致志( )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
3.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项脊轩志》)( )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
4.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
不期而遇(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1)映带左右 ( )
(2)一觞一咏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1)所以游目骋怀 ( )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 ( )
(2)少长咸集 ( )
(3)死生亦大矣 (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 )
(四)数词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死生亦大矣。 ( )
翻译: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
翻译:
3.不能喻之于怀。 ( )
翻译:
4.亦将有感于斯文。 ( )
翻译:
5.当其欣于所遇。 ( )
翻译: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翻译: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 X k B 1 . c o m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悟 晤 面对面
二、答案:1.(曲水的)旁边 2.自然界的万物 3.胸怀抱负 4.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5.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答案:1.面对,引申为“阅读”/面对,引申为“迎”/靠近/将要/到/统治
2.情致/到达/招致、招来/得到/表达、表述/集中(力量、意志等)/用 3.高/长/修理,修补/整饰/修建/整治 4.至、及/一周年/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约定
四、答案:(一)(1)环绕 (2)喝酒 (二)1.耳目 2.(1)使……纵展;使……放开,使……敞开 (2)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三)1.(1)贤才 (2)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大事 2.把……看做相等 (四)把……看做一样
五、答案:1.判断句 死生是一件大事。
2~5.状语后置句 2.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3.不能明白于心。
4.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6、7.定语后置句 6.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
7.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http://w w w. xkb1. com
六、答案:1.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和朋友)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采分点:相与、或、悟言、因;状语后置句)
2.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很快乐。(采分点:所以、游、骋、信)
3.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采分点:趣、得、之;状语后置句)
4.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采分点:固、一、齐)
六、《赤 壁 赋》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望 七月既望( )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
2.如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如泣如诉( )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万事如意( )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突如其来( )
3.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
少不更事( )
4.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并序》)(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查明属实(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5.横 白露横江( )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
天姥连天向天横(《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2)下江陵 ( )
(3)顺流而东也 ( )
(4)歌窈窕之章 ( )
2.名词作状语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 )
(2)泣孤舟之嫠妇 ( )
2.动词的为动用法
哀吾生之须臾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1)正襟危坐 ( )
(2)不知东方之既白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固一世之雄也。 ( )
翻译: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翻译: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翻译:
4.何为其然也? ( )
翻译:
5.而今安在哉? ( )
翻译: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翻译: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翻译:
8.相与枕藉乎舟中。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翻译: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翻译: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冯 凭 乘
二、答案:1.白茫茫的水气 2.旷远的样子
三、答案:1.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远看,观察/盼望,希望/希望,念头/声望 2.往/如同/及,比得上/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者/顺,符合/用于“如……何”,表对付或处置之意/形容词词尾,“……样子” 3.一会儿,不久/数量少,不多/缺少/shào,年轻的人/shào,年轻 4.这里指劝人饮酒/隶属/属于/连缀/通“嘱”,嘱托/等辈、类/等辈/系;是/家属;亲属 5.笼罩/横握/横放/遮断/广远/跨越,横渡
四、答案:(一)1.(1)打鱼砍柴 (2)攻占 (3)向东进军 (4)吟诵 2.(1)向南 (2)向西;向东 3.以……为侣;以……为友 (二)1.(1)使……起舞
(2)使……哭泣 2.为……哀叹 (三)(1)整理 (2)显出白色
五、答案:1、2.判断句 1.(曹操)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3.被动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4、5.宾语前置句 4.(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6、7.状语后置句 6.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7.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
8.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大家)在船中相互枕躺在一起。
六、答案:1.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着明月的诗篇,吟诵着“窈窕之章”。(采分点:属、歌)
2.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采分点:舞、泣)
3.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相互敬酒。(采分点:渔樵、侣、友、属;状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采分点:寄、渺、哀)
七、《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 ”通“ ”)
二、古今异义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
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道 有碑仆道( )
何可胜道也哉(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
2.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 )
3.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
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
4.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其孰能讥之乎( )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其①真无马邪?其②真不知马也(《马说》)(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5.然 有穴窈然(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始舍于其址 ( )
(2)名之曰“褒禅” ( )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
2.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 ( )
(二)动词作名词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
(2)而其见愈奇 ( )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
2.形容词作动词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
(2)火尚足以明也 ( )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
翻译: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
翻译:
3.有穴窈然。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翻译: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翻译: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父 甫
二、答案:1.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2.“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3.到,到了
三、答案:1.路,道路/说,讲/道理/主张,思想,学说/正确的方法/取道/道义/天道,自然的规律 2.用在句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推想/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古称伞/遮盖、掩盖 3.筑舍定居/舍弃/安置住宿/房屋、住宅/停止 4.代词,那/代词,它/代词,他们/语气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代词,这样/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语气副词,①表反问语气;②表推测语气/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 5.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但是/如此,这样/对,正确
四、答案:(一)1.(1)筑舍定居 (2)命名 (3)识其本名 2.从旁边
(二)(1)到达的人 (2)见到的景象 (3)流传的文字 (三)1.(1)深度 (2)艰险的地方;遥远的地方 (3)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2.(1)走到……尽头 (2)照明 (3)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3.弄错、使……错
五、答案:1.判断句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修筑的屋舍。
2.状语后置句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
3.定语后置句 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
六、答案:1.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采分点:以、乃、阳;判断句)
2.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采分点:十一、左右)
3.(我们)已经出洞,便有人责怪那要求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采分点:既、或、其、极)
4.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采分点:幽暗昏惑、相)
八、《师 说》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通“ ”, )
2.或师焉,或不焉 (“ ”通“ ”)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从 惑而不从师( )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并序》)(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
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 )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 )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
3.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吾师道也( )
或师焉,或不焉( )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4.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5.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6.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其可怪也欤(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 ( )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2.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 (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 )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小学而大遗 ( )
(2)吾未见其明也 (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
2.形容词作动词
(1)惑而不从师 ( )
(2)位卑则足羞 ( )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翻译:
2.不拘于时。 ( )
翻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翻译:
4.师不必贤于弟子。 ( )
翻译:
5.吾从而师之。 ( )
翻译:
6.则群聚而笑之。 ( )
翻译: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翻译: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翻译: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受 授 传授 2.不 否
二、答案:1.求学的人 2.用来……的、……的凭借 3.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 4.一般人 5.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 6.不一定
三、答案:1.传授/流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传送,传递/招待宾客的馆舍
2.跟从/依顺,听从/参加/指堂房亲属/跟,向/自,由/合纵的盟约/紧挨着,依傍 3.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以……为师/学习/从师学习/军队 4.道理/风尚/道德学问/道路/正确的方法/取道 5.连词,表转折语气/副词,就/副词,表判断语气,就是 6.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答案:(一)1.(1)学习 (2)低于 2.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3.以……为师 (二)1.(1)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高明的地方 (3)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4)疑难的问题 (5)卑贱的人、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 2.(1)遇到疑难问题 (2)感到耻辱 3.以……为耻
五、答案:1.判断句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被动句 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 3.宾语前置句 句读不明,疑惑不能解决。 4.状语后置句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5~7.省略句 5.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6.(士大夫这一类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7.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六、答案:1.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采分点:两个“而”、第二个“惑”)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采分点:师、是故、无)
3.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采分点:出、下、耻)
4.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采分点:第二个“圣”、第二个“愚”、其)
九、《劝 学》
一、通假字
1.以为轮,其曲中规 (“ ”通“ ”,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通“ ”)
3.君子生非异也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三、一词多义
1.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
以为妙绝 (《口技》) ( )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 )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博闻强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4.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 )
5.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 ( )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项脊轩志》) (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2.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 以为轮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 )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
(3)积善成德 ( )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 (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
(四)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
翻译:
2.用心一也。 ( )
翻译:
3.用心躁也。 ( )
翻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
翻译: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翻译: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翻译:
7.蟹六跪而二螯。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翻译: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翻译: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 煣 使弯曲 2.有 又 3.生 性 资质、禀赋
二、答案:1.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2.把……做成 3.寄居 4.专指“长江”“黄河”
三、答案:1.横渡/停止/与人世隔绝的/极点/非常 2.借助、利用/假装/借、借给 3.听见/见闻、见识/听说/使……听到/闻名,出名 4.再,又/回答/恢复 5.过失,过错/责备/经过
四、答案:(一)1.游水 2.(1)每天 (2)向上;向下 (二)使……弯曲 (三)1.(1)弯曲 (2)高处 (3)善行 2.变直 3.使……快,走得快 (四)专一
五、答案:1~3.判断句 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过,使它弯曲成为这样的。
2.(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4.状语后置句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水凝结而成,却比水还要寒冷。
5.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6.被动句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省略句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六、答案: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采分点:中、)
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聪明多智,行为不会有过错了。(采分点:金、就、博学、知明)
3.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采分点:疾、彰)
4.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采分点:故、跬步、无以)
十、《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通“ ”, )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通“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通“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今义: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4.然而不王者
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三、一词多义
1.数 数罟不入洿池(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2.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 )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 )
3.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百发百中 ( )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涉世家》)(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 )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并序》)( )
4.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 )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5.鼓 填然鼓之(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 ( )
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6.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
7.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移其民于河东(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 ( )
(2)树之以桑 ( )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4)王无罪岁 ( )
(5)然而不王者 ( )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非我也,岁也。 ( )
翻译: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翻译:
3.鸡豚狗彘之畜。 ( )
翻译:
4.申之以孝悌之义。 ( )
翻译: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翻译:
6.可以无饥矣。 ( )
翻译:
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翻译: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翻译: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无 毋 不要 2.无 毋 3.颁 斑 4.涂 途 道路
二、答案:1.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可”,可以;“以”,凭借 3.供养活着的人 4.“然”,这样;“而”,却,但是
三、答案:1.cù,密/几、若干/天数、命运/shuò,屡次 2.只是、不过/与“曲”相对,不弯曲/通“值”,价值 3.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射/征发/开花/出发
4.副词,更/动词,放上/动词,增加/动词,超过 5.击鼓/打击乐器的一种/弹奏 6.代词,有的人/副词,有时/副词,或许/连词,如果,假如 7.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介词,到/介词,与,和/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四、答案:(一)1.(1)击鼓 (2)种植 (3)穿上 (4)归咎、归罪 (5)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为……办丧事 (二)1.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2.使……迁移 (三)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五、答案:1.判断句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2、3.宾语前置句 2.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3.蓄养鸡、狗、猪。
4、5.状语后置句 4.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5.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6.省略句 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7.固定句式、状语后置句 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有什么不同?
六、答案:1.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就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采分点:兵、走)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采分点:胜、是、丧、憾)
3.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采分点:树、衣)
4.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采分点:检、涂、发)
十一、《过 秦 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 ”通“ ”)
2.合从缔交 (“ ”通“ ”)
3.赢粮而景从 (“ ”通“ ”)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认为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山东省
4.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2.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 )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
3.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两章》)(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
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并序》)( )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2)外连衡而斗诸侯 ( )
(3)履至尊而制六合 ( )
(4)将数百之众 ( )
(5)序八州而朝同列 ( )
(6)会盟而谋弱秦 ( )
2.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 )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
(3)吞二周而亡诸侯 ( )
(4)序八州而朝同列 ( )
(5)却匈奴七百余里 ( )
(6)约从离衡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崤函之固 (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
(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
翻译: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翻译:
3.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
翻译: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
翻译: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
翻译: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
翻译:
7.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翻译: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翻译: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翻译: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衡 横 2.从 纵 3.景 影
二、答案:1.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2.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
3.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4.两个词,以:来;致:招纳
三、答案:1.控制/统率、统领/形制、构造/规模 2.使……灭亡/丢失、失去/逃兵/逃跑、逃脱/灭亡、消亡/通“无”,没有 3.有利的形势/锐利、锋利/使……快/有利、条件好/好处/利润 4.丢失/丢失的东西/抛弃/给予
四、答案:(一)1.(1)称帝称王 (2)采取连横的策略 (3)登上 (4)带领
(5)排列座次 (6)结盟 2.(1)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 (2)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一样 (3)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4)对内;对外
(二)1.逃兵 2.(1)使……相斗 (2)使……漂浮 (3)使……亡,灭亡
(4)使……朝拜 (5)使……退却,击退 (6)使离散 (三)1.(1)险固的地势 (2)有利的形势 2.变小;削弱 3.(1)使……弱,削弱 (2)使……愚昧
(3)使……弯
五、答案:1、2.判断句 1.这四位君子,都英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宏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贤人,又能器重谋士。
2.(秦始皇)自己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不朽的基业。
3、4.状语后置句 3.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4.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作战能力)不比九国的军队强。
5.宾语前置句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6.被动句 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
7.省略句 商鞅辅佐秦孝公,(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
六、答案:1.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秦孝公,(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采分点:是、内、连衡) 新课 标 第 一 网
2.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有富余的力量来控制和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九国)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道路),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秦人)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采分点:弊、亡、漂、因、利、乘、便)
3.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高大的城墙,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采分点:愚、兵、以为、弱)
4.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孙万世称帝称王的不朽的基业。(采分点:固、帝王)
5.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板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做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采分点:瓮、牖、绳、枢)
十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予不 (“ ”通“ ”)
2.拜送书于庭 (“ ”通“ ”)
3.召有司案图 (“ ”通“ ”, )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通“ ”)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传以示美人①及左右②
①古义: 今义:指美貌女子
②古义: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2.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4.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7.臣所以①去亲戚②而事君者
①古义: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8.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义: 今义:从前、过去,表时间
9.不如因而厚遇之
古义:
今义:连词,表结果
10.不忍为之下
古义: 今义:不忍心
三、一词多义
1.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秦贪,负其强( )
决负约不偿城( )
肉袒负荆(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2.奉 相如奉璧奏秦王(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
3.幸 而君幸于赵王( )
大王亦幸赦臣( )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并序》)( )
4.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
5.使 臣愿奉璧往使( )
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 )
单于使陵至海上(《苏武传》)( )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
6.请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伶官传序》)( )
7.病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论语》)( )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舍相如广成传 ( )
(2)左右欲刃相如 ( )
(3)乃使其从者衣褐 ( )
2.名词作状语
(1)间至赵矣 ( )
(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
(3)卒廷见相如 (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秦王恐其破璧 ( )
(2)宁许以负秦曲 ( )
(3)毕礼而归之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
(2)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大王必欲急臣 ( )
(2)完璧归赵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
翻译:
2.而君幸于赵王。 ( )
翻译: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
翻译:
4.君何以知燕王? ( )
翻译:
5.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 )
翻译:
6.以勇气闻于诸侯。 ( )
翻译:
7.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
翻译: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
翻译:
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翻译:
10.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翻译:
2.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翻译:
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翻译:
4.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翻译: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翻译:
6.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翻译:
7.“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翻译:
8.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
9.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 1.不 否 2.庭 廷 3.案 按 审察、察看 4.缪 穆 5.孰 熟 仔细
二、答案:1.①妃嫔 ②侍从 2.指给……看 3.遵守约定 4.(事件发生的)第二年 5.走上前去进献 6.扬言 7.①……的原因 ②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 8.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 9.介词,趁此就 10.不甘心
三、答案:1.使……承担/凭借,倚仗/违背/背着/辜负,对不起 2.恭敬地捧着、拿着/接受,承担/进献/赐予,给予/侍奉,侍候 3.宠幸/幸好,幸亏/希望 4.白白地/只,不过/党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光着 5.出使/使臣/派/致使/假如 6.请求/请教/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恭敬地取 7.生病/重病/担心,忧虑/疲劳
四、答案:(一)1.(1)安置住宿 (2)杀 (3)穿
2.(1)从小路 (2)向西 (3)在朝堂上 3.以……为先 以……为后
(二)(1)使……破碎 (2)使……承担 (3)使……结束 (三)1.(1)尊重
(2)撞碎 2.(1)使……急 (2)使……完好无缺
五、答案:1.判断句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3.被动句 2.而且您又被赵王宠幸。
3.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却白白地被欺骗。
4.宾语前置句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呢?
5、6.状语后置句 5.愿意同赵王和好,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会面。
6.凭勇敢而在诸侯各国间出了名。
7.定语后置句 想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
8.省略句 把(和氏璧)传给宫中妃嫔和侍从观看。
9、10.固定句式 9.(“孰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怎么样”)你们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10.(“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拿走我的和氏璧,而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六、答案:1.秦王请求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秦国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采分点:曲、以、负)
2.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宝玉有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站定,背靠殿柱,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采分点:前、指示、因)
3.蔺相如拿着璧玉斜视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璧玉,就婉言道歉,坚决地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采分点:睨、破、辞谢、固、案)
4.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采分点:度、负、衣褐、怀、亡)
5.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决明确地遵守约定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赵国去了。(采分点:坚明约束、见、间)
6.(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再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盆缶。(采分点:刃、靡、怿)
7.“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采分点:素、为、宣言、辱)
8.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调转车子回避他。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门客一齐对相如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前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采分点:引、于是、所以、亲戚)
9.只是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如果两只老虎相斗,那结果当然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采分点:顾、所以、先、后)
十三、《苏 武 传》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同“ ”, )
2.与旃毛并咽之 (“ ”同“ ”, )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同“ ”, )
4.空自苦亡人之地 (“ ”同“ ”, )
5.信义安所见乎 (“ ”同“ ”, )
6.请毕今日之 (“ ”通“ ”)
7.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同“ ”, )
(“ ”同“ ”, )
(“ ”同“ ”, )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今义:①动词,两方面差不多;②形容词,适宜,合适;③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
今义:岳父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今义:连词,因为这个,所以
5.卧起操持
古义:
今义:料理、筹划
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今义:指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
8.兄弟亲近
古义:
今义:①形容词,关系密切;②动词,(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9.武等实在
古义:
今义:①形容词,诚实,不虚假;②副词,的确;③副词,其实
三、一词多义
1.与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
与民除害(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
2.屈 屈节辱命( )
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
理屈词穷( )
3.阴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
4.通 数通使相窥观(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
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
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
中通外直(《爱莲说》)( )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 )
5.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
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
6.去 与武决去 ( )
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
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并序》) (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天雨雪 ( )
(2)羝乳乃得归 ( )
(3)杖汉节牧羊 ( )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
(5)惠等哭,舆归营 ( )
2.名词作状语
(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
(2)其一人夜亡 (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 )
(2)反欲斗两主 ( )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 )
(4)屈节辱命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何久自苦如此 (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 )
(2)诚甘乐之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
翻译: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
翻译:
3.何以汝为见? ( )
翻译:
4.子卿尚复谁为乎? ( )
翻译:
5.为降虏于蛮夷。 ( )
翻译:
6.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
翻译:
7.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
翻译:
8.见犯乃死,重负国。 ( )
翻译:
9.劾大不敬。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翻译: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翻译:
3.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翻译: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翻译:
5.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翻译:
6.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翻译: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畔 叛 背叛 2.旃 毡 毛织的毡毯 3.去 弆 收藏 4.亡 无 没有 5.见 现 显现 6. 欢 7.霑 沾 沾湿 衿 襟 衣襟 决 诀 辞别
二、答案:1.抵押 2.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3.一般财物 4.趁这时 5.拿着 6.年纪 7.栽培,提拔 8.亲近的侍臣 9.确实还活着
三、答案:1.和、同/替、为/亲附,亲近/给予 2.使……受屈/弯曲/委屈/理亏 3.暗地里/阴冷/山的北面,水的南岸/阴暗/树荫 4.派遣/通达/沟通/通晓,精通/通达,顺利/贯通,顺畅/遍,次 5.判处/对着,面对/在,正在……的时候/任,充当/占据,把守/通“倘”,连词,如果 6.离开/距离/往,到……去/表动作趋向/过去的
四、答案:(一)1.(1)下 (2)生子 (3)执、拄 (4)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抬,扛 2.(1)向上 (2)在夜里 3.使……肥沃 (二)(1)使……投降
(2)使……争斗 (3)使……归 (4)使……受屈;使……受辱 (三)1.使……受苦 2.(1)以……为壮 (2)以……为乐
五、答案:1、2.判断句 1.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姐的儿子。
2.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3、4.宾语前置句 3.要见你干什么?
4.你还又为谁(守节)呢?
5.状语后置句 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
6.定语后置句 送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7~9.被动句 7.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8.(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9.被指控为“大不敬”。
六、答案:1.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当都使他们投降。(采分点:谋、何以、降)
2.苏武的伤口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此时使苏武投降。(采分点:晓、会论、降)
3.单于召集苏武的随属官员,(除去)以前已经投降和死去的人,跟随苏武回去的一共有九人。(采分点:以、物故)
4.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采分点:辞、屈、辱)
5.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采分点:壮、收、系)
6.单于听说我与您交情一向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单于准备以礼相待。您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采分点:素、虚心、亡)
7.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上栽培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生命。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的确甘心乐意。(采分点:成就、亲近、效、蒙、甘、乐;被动句:皆为陛下所成就)
十四、《张 衡 传》
一、古今异义
1.常从容淡静
古义: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静
2.举孝廉不行
古义: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3.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4.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 今义:周到而细密
5.振声激扬
古义:
今义:激动昂扬;激励使振作起来
6.寻其方面
古义:
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叫一个方面
7.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 今义:从车上下来
8.上下肃然
古义: 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
二、一词多义
1.观 观太学( )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廉颇蔺相如列传》)( )
2.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
咸怪其无征( )
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并序》)( )
3.就 连辟公府不就(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瞬息可就(《活板》)( )
4.善 衡少善属文(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并序》)( )
5.奇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
奇货可居( )
6.少 衡少善属文( )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 )
2.名词作状语
时天下承平日久 ( )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妙尽璇机之正 (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 )
翻译: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
翻译: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
翻译: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
翻译:
5.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 )
翻译:
6.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翻译:
2.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翻译: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翻译:
4.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翻译:
5.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言谈举止适度得体 2.不去(应荐) 3.特地征召 4.四周严密
5.声音激越响亮 6.方向 7.官吏初到任 8.敬畏恭顺
二、答案:1.观摩,游学/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景象/观察 2.征召/应验/离乡远行的 3.赴任,就职/看,观赏/成功/靠近,接近/完成 4.善于,擅长/善良的,美好的/好事,好的行为/交好,亲善,对……好/好好地,友善地/喜好,羡慕 5.以……为奇/特殊,罕见/零数/珍贵的 6.年轻/数量少,不多/缺少/年轻人
三、答案:(一)1.递眼色 2.当时 (二)1.道理,规律 2.以……为奇
四、答案: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2.状语后置句 外表装饰着篆文山龟鸟兽的图形。
3.宾语前置句 自从有书籍文献记录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件事。
4.省略句、被动句 永元年间,(张衡)被举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
5.省略句 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都很叹服地动仪的精妙。
6.被动句 向皇帝上书请求退职回家,却被下诏书封为尚书。
五、答案:1.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采分点:善、因、观)
2.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采分点:拟、因、讽、谏)
3.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算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采分点:雅、善、特征、迁)
4.(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事实来检验,(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自从有书籍文献记录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件事。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令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从哪个方向发生。(采分点:方面、乃、合契)
5.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给他递眼色。张衡于是不用实话对答就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采分点:引、帷幄、讽议、毁、目、诡对)
十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 (“ ”通“ ”)
二、古今异义
1.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古义:
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3.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 今义:搀扶老人
三、一词多义
1.非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劝学》)( )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
2.生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愚公移山》)( )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 )
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
3.策 策扶老以流憩( )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
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并序》)( )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5.质 质性自然( )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文质彬彬(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富贵非吾愿。 ( )
翻译:
2.既自以心为形役。 ( )
翻译:
3.皆口腹自役。 ( )
翻译:
4.乐夫天命复奚疑! (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翻译: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翻译: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翻译: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衡 横
二、答案:1.深远曲折的样子 2.小孩 3.拐杖
三、答案:1.不对,不正确/没有/用于判断句中,副词,相当于“不是”/责难,批评 2.第一个“生”,动词,维持;第二个“生”,名词,生活/生育/出生,诞生/产生/通“性”,名词,资质,禀赋/未煮熟的 3.拄着/马鞭子,引申为暴政/鞭打,引申为驯养/记录,登记/计谋 4.将要/行为/行走/古诗的一种体裁/行列,队伍/履行,践行 5.本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资质、禀性/实质/询问
四、答案:1.判断句 享受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
2.被动句 既然让内心被躯体所役使。
3、4.宾语前置句 3.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4.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五、答案:1.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采分点:悟、谏、追)
2.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明白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采分点:以、审)
3.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采分点:无心、而)
4.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采分点:舒、临)
十六、《滕王阁序》
一、通假字
云销雨霁 (“ ”通“ ”)
二、古今异义
1.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古义: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2.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3.俨骖于上路
古义:
今义:指走上路程;动身
三、一词多义
1.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并序》)( )X K b1. C om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
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并序》)( )
2.高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
3.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送东阳马生序》( )
4.共 秋水共长天一色(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核舟记》)(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目吴会于云间 ( )
(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 )
2.名词作状语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
(3)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徐孺下陈蕃之榻 ( )
4.名词的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屈贾谊于长沙 ( ) http://w w w. xkb1. com
(2)窜梁鸿于海曲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宾主尽东南之美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物华天宝。 ( )
翻译: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
翻译:
3.纤歌凝而白云遏。 ( )
翻译:
4.杨意不逢。 ( )
翻译:
5.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
翻译:
6.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
翻译:
7.奉晨昏于万里。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翻译:
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翻译: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销 消
二、答案:1.谦辞,后生,晚辈 2.迎接 3.高高的道路
三、答案:1.旧的,原来的/缘故,原因/老交情/衰退,衰老/故意,特意/还是,仍然 2.与“低”“矮”“下”相对/高处/指品级地位高的,尊贵的/高度/高尚/大/高出,超出 3.时序/地方办的学校/通“叙”,动词,述说/赠序,一种临别赠言
4.和,与/同样,一样/共同,一起/总共/通“供”,动词,供给,供应
四、答案:(一)1.(1)用眼睛看 (2)变成荒丘废墟
2.(1)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2)向上;向下 (3)就像水上的浮萍 3.使……下 4.以……为襟;以……为带 (二)(1)使……受委屈 (2)使……流窜
(三)俊杰
五、答案:1、2.判断句 1.物的精华都是天的珍宝。
2.我王勃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书生。
3.被动句 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白云被遏止而不能飞动。
4、5.宾语前置句 4.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
5.年幼的我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参加了这场盛大的宴会。
6、7.状语后置句 6.在高高的道路上驾着车行走,到崇山峻岭中去探寻风景。
7.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六、答案:1.以三江为衣襟并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并连接着瓯越。(采分点:襟、带、引)
2.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俊杰。(采分点:雾、星、美)
3.使贾谊遭受委曲,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采分点:屈、窜)
4.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像水上的浮萍一样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采分点:失路、萍水、以)
5.老了应当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采分点:宁、穷)
十七、《逍 遥 游》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 ”通“ ”, )
2.小知不及大知/故夫知效一官 (“ ”通“ ”)
3.汤之问棘也是已 (“ ”通“ ”)
4.此小大之辩也 (“ ”通“ ”, )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通“ ”)
二、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今义:一种哺乳动物
2.腹犹果然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古义:
今义:羊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
4.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文: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
三、一词多义
1.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过小孤山大孤
山》)(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
2.置 置杯焉则胶( )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过小孤山大孤山》)( )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苏武传》)( )
3.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
歌以咏志(《观沧海》)( )
博闻强志( )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
4.视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
子孙视之不甚惜(《六国论》)( )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而后乃今将图南 ( )
(2)虽然,犹有未树也 ( )
2.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
(2)彼于致福者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 ( )
翻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
翻译:
3.之二虫又何知! ( )
翻译:
4.彼且恶乎待哉? ( )
翻译:
5.彼且奚适也? ( )
翻译:
6.去以六月息者也。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翻译: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
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翻译:
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冥 溟 海 2.知 智 3.已 矣 4.辩 辨 区别 5.辩 变
二、答案:1.游动的雾气 2.很饱的样子 3.旋风 4.两个词,即使这样
三、答案:1.名字,名称/有名,闻名/指识其本名/名声,名望/有名的,著名的
2.放置,安放/放弃/设置/置办,购买 3.记载/心意,志向/记,记住/做标志/记事的书或文章 4.看/治理,处理/看待,对待/视力,目光
四、答案:(一)1.(1)往南飞 (2)树立 2.在水面上 (二)(1)使……满意;使……信任 (2)使……到来 (三)(1)郊野景象 (2)怪异的事物
五、答案:1.判断句 《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2~5.宾语前置句 2.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阻碍它。
3.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4.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5.它要飞到哪里去呢?
6.状语后置句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
六、答案:1.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看天一样罢了。(采分点:极、是)
2.彭祖如今还是凭借年寿长久而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吗?(采分点:以、匹)
3.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采分点:绝、南、且、适)
4.所以,那些才智能担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道德符合一国之君的心意,能力取得一国人的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如同斥一样(所见甚小)。(采分点:效、比、合、而征)
十八、《陈 情 表》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 ”通“ ”, )
2.零丁孤苦 (“ ”通“ ”, )
3.常在床蓐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古义:
今义:①不可以;②不中用;③不好;④表示程度极深,不得了
2.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
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
今义:①身心劳苦;②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三、一词多义
1.薄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
2.少 臣少多疾病( )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寡人之于国也》)(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
3.终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六国论》)(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4.报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并序》)(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臣少仕伪朝 ( )
(2)历职郎署 ( )
(3)臣少多疾病 ( )
2.名词作状语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3)则刘病日笃 ( )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5)但以刘日薄西山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臣具以表闻/拜表以闻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 ( )
(2)猥以微贱 ( )
(3)沐浴清化 ( )
(4)凡在故老 ( )
2.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
(2)则刘病日笃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今臣亡国贱俘。 ( )
翻译: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
翻译: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翻译: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 )
翻译: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翻译: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翻译: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翻译:
4.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翻译: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闵 悯 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2.零丁 伶仃 孤独的样子 3.蓐 褥 垫子
二、答案:1.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 2.快速上路,马上进京 3.申诉(苦衷) 4.辛酸悲苦
三、答案:1.浅薄/迫近,靠近/厚度小,与“厚”相对/鄙薄,轻视 2.年轻,年纪小/数量少,不多/缺少,短少/少顷,一会儿/年轻人,青年/少数人 3.终了,结束/死/自始至终/终究,终归/全,整 4.报答/报仇,报怨/答复/到……去,前往
四、答案:(一)1.(1)做官 (2)任职 (3)得病 2.(1)向上 (2)像犬马
(3)一天天地 (4)在外面;在家里 (5)像太阳 (二)使……闻 (三)1.(1)忧患不幸的事 (2)卑微低贱的身份 (3)清明的教化 (4)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2.(1)远离 (2)加重
五、答案:1.判断句 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
2.被动句 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朝廷申诉又不被允许。
3.状语后置句 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4.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的办法,不能) 我没有祖母,就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就不能安度剩下的岁月。
5.固定结构(是以:因此) 因此,我的一点私心是不愿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六、答案:1.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死去。(采分点:以、夙、闵、见背)
2.我幼年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苦伶仃,一直到成人自立。(采分点:疾病、不行、至于、成立)
3.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采分点:期功、吊)
4.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采分点:拜、寻、除)
5.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采分点:仕、职、图、矜)
十九、《阿房宫赋》
一、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2.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筹划并管理;泛指计划和组织
3.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二、一词多义
1.出 蜀山兀,阿房出(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
量入为出( )
2.齐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
3.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
4.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鸿门宴》)(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4)族秦者秦也 ( )
2.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3)辇来于秦 ( )
(4)廊腰缦回 ( )
(5)日益骄固 (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
(三)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 )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翻译: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
翻译:
3.戍卒叫,函谷举。 ( )
翻译: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
翻译:
五、语句翻译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翻译: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
3.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指金玉珠宝等物 3.指金玉珠宝等物
二、答案:1.出现,意思是建成/离开(朝廷)/出产/超出,超过/支出,开支 2.相同,一样/整顿,治理/一齐,同时/通“剂”,药剂 3.灭族/宗族;家族/类/众/(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4.掠夺/提取,取得/拿/助词,着/通“娶”,娶妻/择取
三、答案:(一)1.(1)出现虹 (2)出现龙 (3)唱歌;弹琴 (4)灭族 2.(1)从北边;向西 (2)在早晨;在夜晚 (3)坐辇车 (4)像人腰一样 (5)一天比一天 3.以……为鉴 (二)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三)统一
四、答案:1、2.判断句 1.灭掉六国的人,其实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人是秦统治者本身,并不是天下的人民。
2.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
3.被动句 戍边的士兵首先起义,(接着)函谷关被攻占。
4.状语后置句 使承担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野里劳作的农夫还多。
五、答案:1.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蛟龙?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出现了彩虹?(采分点:龙、虹)
2.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聚敛的金玉,齐楚保存的瑰宝,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大肆搜刮民膏而来,堆积如山。(采分点:收藏、经营、精英)
3.唉!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它们的百姓,那么(六国)足以抵抗秦国;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秦)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了它呢?(采分点:使、爱、族灭)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顾(挖空)精校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顾(挖空)精校版,共5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烛之武退秦师挖空学生版,荆轲刺秦王挖空学生版,鸿门宴挖空学生版,游褒禅山记挖空学生版,《寡人之于国也》挖空练习学生版,劝学挖空训练习学生版,秦孝公据之外,孝公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顾(试题)精校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顾(试题)精校版,共7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 门 宴》,《离骚》,《兰亭集序》,《赤 壁 赋》,《游褒禅山记》,《师 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顾(挖空)精校版(54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必修1~5文言教材回顾(挖空)精校版(54页),共5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烛之武退秦师挖空学生版,荆轲刺秦王挖空学生版,鸿门宴挖空学生版,游褒禅山记挖空学生版,《寡人之于国也》挖空练习学生版,劝学挖空训练习学生版,秦孝公据之外,孝公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