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微积累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6(文言虚词18)(22页)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微积累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6(文言虚词18)(22页)第1页
    微积累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6(文言虚词18)(22页)第2页
    微积累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6(文言虚词18)(22页)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微积累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6(文言虚词18)(22页)

    展开

    这是一份微积累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6(文言虚词18)(22页),共8页。


    [第一组]
    1.而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而:连词,表示并列,并且
    (2)(2019·全国卷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3)(2019·全国卷Ⅰ)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4)(2019·全国卷Ⅰ)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5)(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6)(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7)(2019·全国卷Ⅱ)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而:连词,表示并列,不译
    (8)(2019·全国卷Ⅲ)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9)(2019·全国卷Ⅲ)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10)(2019·北京高考)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11)(2019·天津高考)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而:连词,表示并列,并且
    (12)(2019·天津高考)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13)(2018·全国卷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14)(2018·全国卷Ⅱ)(王涣)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15)(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祭祀)之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16)(2018·全国卷Ⅱ)(任峻)威风猛于涣(王涣),而文理不及之而: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
    (17)(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而:连词,表示递进,并且、而且
    2.何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何:疑问代词,什么
    (2)(2019·北京高考)人乏财用,不亡何待?何:疑问代词,什么
    (3)(2019·天津高考)我方为政,学于何有?何:疑问代词,什么
    (4)(2019·天津高考)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何:代词,多少
    (5)(2019·浙江高考)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何:连词,何况
    (6)(2018·全国卷Ⅲ)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何: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7)(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何: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
    (8)(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9)(2017·山东高考)谢贞有何亲属何:疑问代词,什么
    3.乎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Ⅲ)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乎: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2)(2019·全国卷Ⅲ)请与子论功,可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3)(2019·全国卷Ⅲ)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4)(2019·北京高考)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乎:介词,相当于“于”
    (5)(2019·北京高考)是恶乎与我谋?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2019·北京高考)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7)(2019·浙江高考)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8)(2018·浙江高考)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9)(2018·江苏高考)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①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②?①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②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10)(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乃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乃:表顺承,于是、就
    (2)(2019·全国卷Ⅰ)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乃:表顺承,于是、就
    (3)(2019·全国卷Ⅰ)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乃:表顺承,于是、就
    (4)(2019·全国卷Ⅱ) 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乃:表顺承,于是、就
    (5)(2019·全国卷Ⅲ)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副词,表判断,是
    (6)(2019·全国卷Ⅲ)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乃:副词,才
    (7)(2019·北京高考)幽王乃灭,周乃东迁乃:副词,于是、就
    (8)(2019·浙江高考)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乃:副词,表判断,是
    (9)(2019·浙江高考)乃往往屈才而就法乃:表转折,却、竟然
    (10)(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乃:表顺承,于是、就
    (11)(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乃:表转折,却、竟然
    5.其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其:第三人称代词,他
    (2)(2019·全国卷Ⅰ)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其: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的
    (3)(2019·全国卷Ⅰ)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其: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4)(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5)(2019·全国卷Ⅱ)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6)(2019·全国卷Ⅱ)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2019·全国卷Ⅲ)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8)(2019·北京高考)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其:指代第三人称,它们
    (9)(2019·北京高考)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其: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10)(2019·天津高考)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其: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1)(2018·天津高考)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其:表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12)(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13)(2017·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6.且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Ⅲ)且鲁卫兄弟之国也且: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2)(2019·北京高考)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且:表并列关系,译为“还,又”
    (3)(2019·江苏高考)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且:表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4)(2018·江苏高考)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5)(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且:副词,译为“暂且”
    (6)(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且:副词,译为“将要”
    [第二组]
    7.若
    [实战高考]
    (1)(2019·北京高考)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2)(2019·北京高考)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若: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2019·浙江高考)其曹偶持论若此若: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4)(2019·江苏高考)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若:动词,译为“像”“如”
    (5)(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6)(2017·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若: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7)(2017·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所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2)(2019·全国卷Ⅰ)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3)(2019·全国卷Ⅲ)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所:名词,处所,地方
    (4)(2019·全国卷Ⅲ)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5)(2019·北京高考)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所:名词,处所,地方
    (6)(2019·江苏高考)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7)(2018·全国卷Ⅱ)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所: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
    组成“为……所……”的格式
    (8)(2018·全国卷Ⅲ)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9)(2018·江苏高考)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所:名词,处所,地方
    (10)(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9.为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吴廷尉为河南守 为:动词,担任
    (2)(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为:动词,“是”,表判断
    (3)(2019·全国卷Ⅰ)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为:介词,译为“给,替”
    (4)(2019·全国卷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以为:复音词,认为
    (5)(2019·全国卷Ⅰ)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动词,写作
    (6)(2019·全国卷Ⅱ)于是以鞅为大良造为:动词,担任
    (7)(2019·天津高考)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为:动词,当作
    (8)(2019·天津高考)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为:动词,成为
    (9)(2019·江苏高考) 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为: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
    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10)(2018·全国卷Ⅰ)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为:动词,“是”,表判断
    (11)(2018·全国卷Ⅰ)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为:动词,担任
    (12)(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为:介词,译为“给,替”
    (13)(2018·全国卷Ⅱ)县多奸猾,积为人患为:动词,成为
    (14)(2018·全国卷Ⅲ)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为:介词,读音wéi,译为“被”,表示被动
    10.焉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焉: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他
    (2)(2019·江苏高考)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3)(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焉: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他
    (4)(2018·全国卷Ⅱ)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5)(2017·天津高考)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焉: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6)(2017·江苏高考)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焉: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了、啊
    11.也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2)(2019·全国卷Ⅰ)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也: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3)(2019·全国卷Ⅱ)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4)(2019·江苏高考)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5)(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6)(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也: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译
    (7)(2018·北京高考)是何也①?则小事之至也②数①也: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②也: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12.以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2)(2019·全国卷Ⅰ)文帝召以为博士以:介词,表处置,译为“让”,“使”
    (3)(2019·全国卷Ⅰ)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4)(2019·全国卷Ⅱ)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5)(2019·全国卷Ⅱ) 子何以中吾君?以: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6)(2019·全国卷Ⅱ)国内空,日以①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②和以:①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7)(2019·全国卷Ⅲ)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8)(2019·天津高考)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9)(2019·江苏高考)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以: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
    (10)(2018·全国卷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11)(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2)(2018·全国卷Ⅰ)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以: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
    (13)(2018·全国卷Ⅰ)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人名)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14)(2018·全国卷Ⅱ)涣(人名)以方略讨击,悉诛之以: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15)(2018·江苏高考)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第三组]
    13.因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因:介词,因为,由于
    (2)(2019·全国卷Ⅰ)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因: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
    (3)(2019·全国卷Ⅱ)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因:介词,经由,通过
    (4)(2019·全国卷Ⅱ)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因:介词,趁,趁机
    (5)(2019·全国卷Ⅲ)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因:介词,趁,趁机
    (6)(2018·天津高考)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因以为名也因: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
    (7)(2017·全国卷Ⅱ)憙(人名)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因:介词,趁,趁着
    (8)(2017·全国卷Ⅱ)而谗者因言憙(人名)与奉(人名)合谋,帝以为疑因: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
    14.于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于:介词,在
    (2)(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于:介词,在
    (3)(2019·全国卷Ⅱ)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介词,在
    (4)(2019·全国卷Ⅱ)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于: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5)(2019·全国卷Ⅱ)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于:介词,给
    (6)(2019·全国卷Ⅲ)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于:介词,在
    (7)(2019·北京高考)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于:介词,在
    (8)(2019·天津高考)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9)(2019·浙江高考)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于:介词,在
    (10)(2019·江苏高考)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于:介词,对,对于
    (11)(2018·全国卷Ⅲ)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于:介词,自、从
    (12)(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于:介词,在
    (13)(2018·北京高考)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①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②府①于:介词,在
    ②于:介词,自、从
    (14)(2017·全国卷Ⅰ)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15.与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2)(2019·全国卷Ⅱ)公与语,数日不厌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3)(2019·全国卷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4)(2019·天津高考)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①政之分与②!①与:连词,译为“和、跟、同”
    ②与: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5)(2019·浙江高考)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与:连词,译为“和、跟、同”
    (6)(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与:介词,和、跟、同
    (7)(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与:介词,和、跟、同
    (8)(2018·江苏高考)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与:连词,和、跟、同
    (9)(2017·浙江高考)如足下天与①之性,万万与②仆(自称)相远①与:动词,给予,授予
    ②与:介词,和、跟、同
    (10)(2016·全国卷Ⅲ)(傅珪)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与:动词,读“yù”,参加,参与
    16.则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Ⅲ) 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则:连词,表示条件关系,译为“那么”“就”
    (2)(2019·全国卷Ⅲ)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3)(2019·北京高考)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4)(2019·天津高考)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则:连词,假设关系,译为“那么”“就”
    (5)(2019·浙江高考)余则无以难子相也则:连词,表示转折,却
    (6)(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7)(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8)(2018·江苏高考)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吕峄亭,人名)遣使来迎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9)(2017·浙江高考)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17.者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Ⅱ)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2)(2019·全国卷Ⅱ)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3)(2019·全国卷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4)(2019·天津高考)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5)(2018·全国卷Ⅱ)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6)(2018·天津高考)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者:代词,用在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7)(2017·全国卷Ⅱ)赵憙真长者也者也:表判断,是
    (8)(2017·天津高考)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9)(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者: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8.之
    [实战高考]
    (1)(2019·全国卷Ⅰ) 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之:代词,作宾语,译为“他们”
    (2)(2019·全国卷Ⅰ)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3)(2019·全国卷Ⅰ)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4)(2019·全国卷Ⅰ)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之:代词,作宾语,译为“他”
    (6)(2019·全国卷Ⅱ)秦民之①国都言初令之②不便者以千数①之:动词,到、去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2019·全国卷Ⅲ)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之:动词,到、去
    (8)(2019·浙江高考)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9)(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10)(2018·浙江高考)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2018·江苏高考)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12)(2017·全国卷Ⅱ)憙素与奉(人名)善,数遗书切责之之:代词,作宾语,他
    (13)(2017·浙江高考)今之①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②罪。”①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14)(2017·山东高考)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之:动词,到、去
    (15)(2017·山东高考)顷之,敕起还府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12)何况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2)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3)疑问代词,译为“谁”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疑问代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5)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6)通“呵(hē)”作动词,译为“呵问”
    (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7)“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8)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8)“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1)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吕氏春秋》)
    (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7)介词,相当于“于”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代词,译为“你,你的”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3)副词,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4)副词,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5)副词,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4)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其可怪也欤!(《师说》)
    (6)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表示揣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8)表示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9)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11)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1)副词,译为“将要”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副词,译为“将近,几近”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3)副词,译为“暂且”
    (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5)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7)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8)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1)人称代词,译为“你”
    (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5)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1)介词,读wéi,译为“被”,表示被动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2)介词,读wèi,译为“给,替”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介词,读wèi,译为“对,向”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4)介词,读wèi,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5)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6)动词,读wéi,“是”,表判断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动词,读wéi,“做”“担任”。“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如担任、治理等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老师”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4)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2)助词,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3)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4)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6)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2)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3)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以……身份”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4)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5)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6)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7)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8)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8)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9)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
    (13)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用什么”“怎么”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14)复音虚词,“以……为”,即“把……作为”。“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1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认为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1)副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
    (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2)介词,趁机
    (3)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国语》)
    (3)介词,趁着,趁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4)介词,依照,根据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介词,凭借,依靠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6)介词,经由,通过
    (7)因噎废食(成语)
    (7)介词,因为,由于
    (8)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8)动词,沿袭
    (9)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9)动词,依顺,顺着
    (10)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连词,接着,继而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2)介词,自、从
    (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介词,到,到达
    (4)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4)介词,对,对于
    (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5)介词,向
    (6)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6)介词,由,由于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7)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8)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1)介词,译为“和、跟、同”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2)连词,译为“和、跟、同”
    (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3)动词,给予,授予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4)动词,结交,亲附
    (5)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动词,赞许,同意
    (6)蹇叔之子与师。(《左传》)
    (6)动词,参加,读“yù”
    (7)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7)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2)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则”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中,译为“如果”;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中,译为“那么”“就”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3)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4)连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但是”
    (5)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5)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2)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3)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用于否定词之后,表示“……的话”
    (5)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5)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8)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代词,译为“我”。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5)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8)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8)动词,译为“往”“到达”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