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PPT+音频+导学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9741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3* 马说备课课件ppt
展开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2.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难点)4.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做有用之才。(素养)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zhuó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祗 骈 槽 枥 粟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 容量单位,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通假字),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导入“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吗?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呼唤统治者要重视人才。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呼唤统治者要重视人才。
马 说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
古义:有时。今义:或许,或者。
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其真不知马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而伯乐不常有( )
执策而临之( )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3.重点词语解释。(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古诗文阅读。【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2019·湖南邵阳中考题)
【乙】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注释:①三闾祠:位于湖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令。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1)骈死于糟枥之间( ) (2)是马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湘兰沅芷年年绿( )2.翻译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2)平 江 远 山 极 目 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_______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文章原话回答)
初中语文马说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马说完美版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文体知识,读音停顿,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疏通文意,通“现”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获奖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获奖说课ppt课件,文件包含23马说课件pptx、23《马说》说课稿doc、23《马说》导学案doc、23《马说》PPT配套教案doc、马说mp3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等奖ppt课件,文件包含23马说pptx、23马说docx、23马说教案docx、《马说》课后习题答案docx、23马说mp3、23马说mp3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