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年级上册第5节 泥石流教案设计
展开3.5 泥石流
目录
TOC \ "1-3" \h \z \u \l "_Tc12937" PAGEREF _Tc12937 \h 1
\l "_Tc21398" PAGEREF _Tc21398 \h 2
\l "_Tc11502" PAGEREF _Tc11502 \h 3
\l "_Tc11420" PAGEREF _Tc11420 \h 4
\l "_Tc1764" PAGEREF _Tc1764 \h 8
一、泥石流的形成
1.泥石流: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太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速度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如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破坏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泥石流的分布
(1)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中国和日本。
(2)我国泥石流的特点
①时间分布特点: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②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如太行山、黄土高原、秦岭、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4.我国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我国山区面积广太,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流水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等。
二、泥石流的危害
1.爆发特点:突发性和历时短。
2.危害:(1)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2)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3)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泥石流发生的前兆:(1)河流、沟谷中的小溪突然发生断流;(2)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2.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如图所示的逃生路线),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3.防御措施:(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应及时搬迁和疏散;(3)植树造林;(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4.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时的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地弃土、弃渣、采石;
(3)滥伐乱垦。
1.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必备条件:①陡峻的地形(地形条件):②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地质条件):③足够的突发性水源,即强烈的地表径流(水源条件)。
2.泥石流与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而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可以是滚动的,但滑坡一定是滑动。二者可能分布在一个地区,并且成因上是关联的:二者其一可能是主灾,另一个是诱发的;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泥石流和滑坡。
【常考】泥石流灾害及防御
【例1】读我国局部地区简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的地质灾害是( )
A.水土流失 B.滑坡、泥石流 C.冻土 D.火山
(2)为减轻图示地区地质灾害的威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就可以减少地震发生的频率
C.依靠工程、生物措施,彻底杜绝地质灾害
D.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组织当地居民向平原地区迁移
解析:由图示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西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且是我国的多发区。为了减轻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威胁,在西南地区要对这几种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研究,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及时发出预报,以减轻该地质灾害的危害。
【答案】
【例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这三种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________ (某一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 (某一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大。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泥石流 滑坡
(3)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解析:本题考查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关系,因此了解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充分理解其相互间的成因的内在联系是解题关键。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从成因上分析,地震、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释放的结果,多发生在地壳比较薄弱的地区,或者说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区,这些地区形成年代较晚,地壳中断层较多,岩石较新,如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的喜马拉雅山脉、日本群岛等地。滑坡和泥石流是地球外力作用的结果,与重力、岩性、地形、气候等密切相关,其发生发展受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地形高峻、暴雨集中等因素影响,同时地震、火山的发生往往诱导其发生。一般说来,地壳活跃的地带,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地形高峻、暴雨集中,因而既多火山、地震,又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如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和横断山区,既多火山、地震,又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区,且在地震发生的同时往往产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可见地质灾害具有关联性。
1.下列有关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泥石流的发生与强降水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冲刷成泥石流
③植树造林可以减缓泥石流或滑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④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向上或向下逃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泥石流发生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山区、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有暴雨或持续性降水;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分布范围都在不断增大;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等都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故答案为:B。
2.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炎热干燥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降水集中,多暴雨
【答案】D
【解析】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暴雨集中的夏季,容易产生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山区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3.下列各组省区中,均为我国主要泥石流分布区的是( )
①四川 ②甘肃 ③山东 ④云南 ⑤西藏⑥浙江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我国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次一级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在气候上,主要分布在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地。
4.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根据其形成的自然条件,我国容易暴发泥石流的地区是( )
A.西南山区 B.平原地区 C.西北地区 D.植被较多地区
【答案】A
【解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根据区域地理知识可知,我国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易发生泥石流。
5.下列关于泥石流发生前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沟谷中的小溪突然断流
B.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C.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
D.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所以其发生前不会有任何征兆
【答案】D
【解析】泥石流发生前有以下征兆:(1)地震或暴雨后河水水位突然下降了;(2)深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山坡上堆积了大量疏松的碎石,并且刚经历过一场暴雨等。而山坡上的房屋、道路、水渠出现变形、裂开的现象,这可能是要发生滑坡的征兆。
6.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地质灾害,经常与之相伴发生的地质灾害还有( )
A.火山和地震 B.地震和山体滑坡 C.崩塌和山体滑坡 D.火山和崩塌
【答案】C
【解析】经常与泥石流相伴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和山体滑坡。
7.植被的破坏容易引发泥石流,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下列行为不恰当的是( )
A.打草稿时充分利用纸张的正反面 B.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
C.旅行时爱护树木,不践踏草坪 D.将废报纸送到回收站
【答案】B
【解析】打草稿时充分利用纸张的正反面,节约了资源,行为恰当,故A不符合题意;就餐时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和纸杯来源于木材,砍伐森林、毁林开荒会破坏地表植被,加速泥石流的形成,是不恰当的,故B符合题意;旅行时爱护树木,不践踏草坪,是保护环境的正确做法,行为恰当,故C不符合题意;将废报纸送到回收站,节约了资源,行为恰当,故D不符合题意。
8.小红和几位同学在山上游玩,突降暴雨,遭遇泥石流,这时,他们应该( )
A.立即远离泥石流,朝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山坡上爬
B.马上往泥石流的下游方向跑,越快越好
C.马上朝泥石流的逆方向跑,越快越好
D.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描述得知,突降暴雨,遭遇泥石流。这时应该,立即远离泥石流,朝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山坡上爬。
9.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
【解析】泥石流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以及高原的边缘地区,而且这里土质疏松,植被条件较差,大雨暴雨多发地区.容易形成集水的地形,土质疏松,大雨暴雨或洪水,是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
10.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答案】(1)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 (2)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 (3)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 (4)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 (5)良好的植被
【解析】泥石流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以及高原的边缘地区,而且这里土质疏松,植被条件较差,大雨暴雨多发地区。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
(3)在A处发生的现彖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
(5)由此可见,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11.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________。
①地形陡峭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C D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地区滑坡、泥石流频发且集中在夏季,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推测可知,该地区具有陡峭的地形、地表松散碎屑物多,以及夏季降水集中的特点。提高植被覆盖率、修建护坡工程等措施有利于固定地表的松散碎屑物,有利于改变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1.泥石流的勘察宜采取( )
A.航空照片解译及地面调查
B.钻探、平洞及洞内实验
C.地质测绘,居民调查,钻探、物探、井探、现场实验等综合方法
D.物探及室内实验
【答案】C
【解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2.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答案】C
【解析】集水面积越大,平均坡度越大,流域落差越大,植被覆盖率越小,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越大。
3.在如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震
【答案】C
【解析】图中所示以地质灾害为主。地震会导致山体崩塌或滑坡,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再加上暴雨冲刷,会形成泥石流,这些灾害产生的碎屑物堵塞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故①、②、③、④应分别对应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②③可互换。
4.阅读材料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11月13日晚上11点,丽水莲都区雅西镇里东村发生泥石流,半个村子被埋在下面,共计十多户人家被掩埋。记者从丽水当地气象部门了解到,13日晚当地并没有太大的降雨,平均降雨量只有6到8毫米,但之前的降水量大,截至13日上午8点的数据显示,近24小时平均雨量36毫米,有13个站点超过50毫米。是导致该次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1)据图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突降特大暴雨;山区地形陡峭;山区植被覆盖率低,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在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
(3)泥石流发生时逃生: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________地带,并迅速转移到________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____________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答案】(1)地形;物源;水源 (2)自然原因:突降特大暴雨;山区地形陡峭;山区植被覆盖率低,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在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 (3)开阔;高;两边的山坡
【解析】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5.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哪些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
(4)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少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答案】(1)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3)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4)①加强植树造林;②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植被,保持生态平衡;③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等。
【解析】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区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西南地区是泥石流多发区,因为该区域坡度较陡,降水多,而且山体风化度高,加之,过度森林砍伐,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山体裸露严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沟谷
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A
①
5.3
24.3
537.2
15.7
B
②
2.7
30.1
670.3
19.6
C
③
20.0
40.8
1353.7
13.2
D
④
4.5
26.1
384.7
20.5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节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节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及反思,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上册35体温的控制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上册35体温的控制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设计,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41物质的构成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41物质的构成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设计,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44物质的比热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44物质的比热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