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二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

    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二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二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二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二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二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或句中词语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容概括或信息的筛选整合(如情节补充完整、思维导图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筛选信息。
    内容概括或信息的筛选整合类题目通常的表现形式有:(1)寻找文章线索;(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4)概括文章所描写对象的特征或感情的变化;(5)整理文章的脉络或情节结构;(6)理解文意等。
    一般解题的思路是:(1)关注题目,题目往往会给读者许多基本的信息;(2)关注首尾段,首段总领全文,结尾段总结全文是许多文章会采用的写法;(3)关注每一为什么的中心句;(4)注意文章中表示时间、地点或逻辑转换的句子及词语。
    句子的赏析;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通常会有这一类题目:赏析选文第8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文章结尾处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其关键词通常有“赏析”“品析”“作用”等,像这样的一类题我们称之为赏析题。赏析题是中考比较常考的题型,阅读题目之后,首先确定我们要答的这一道题为赏析题。
    赏析,“赏”为欣赏,“析”是分析,能够让我们去欣赏、分析的句子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那么魅力点在哪里?在中考语文中,可以修饰语句,升华感情的技巧有很多,我们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1)从修辞角度赏析。中考语文要求我们掌握8大修辞,它们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答题的思路是分三步走:选择修辞方法,分析句子的内容,写出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运用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通常表达方式分别是: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但记叙文在考查句子赏析时,一般就从描写入手,具体地讲,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关注:
    A、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
    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
    答题模式:描写角度 + 内容 + 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
    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
    神态描写:……的神情,细腻刻画了……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②从感官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答题模式: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B、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入手。一般会考查自然环境即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四步分析法:
    ①概括,先概括描写的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背景等)。
    ②气氛,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④结构,和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注:景物描写许多时候会单独拿出来进行考查)
    (3)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
    一个句子出彩,往往在乎一词,所以古人说,一字千金。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而精当,一个句子就有了精气神,一个人物就因这一个词或一个字活了。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叠词。
    答题模式:词的本义 + 语境义 + 情感(心理、性格、心情)
    (4)从句式的角度入手。
    ①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如果出现在篇首或段尾,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排比句:层层深入,增强语势(气势磅礴)。
    ②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不同。
    长句和短句各有修辞效果。
    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政论文、科技文、文学评论及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物或人物的心理状态多选用长句。
    短句的修辞效果是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
    高明的作者往往是长句、短句兼用, 长句便于表达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明快。两者结合,错落有致,各尽其妙。
    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内容+表达效果),表达了……
    3、句子或句中词语的理解(含句子的朗读设计,句子朗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句子的理解);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文中的重要词语,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重要词语”的包括:
    ①、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
    ②、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③、在文中有含义差别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④、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的词语
    ⑤、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⑦、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技巧:
    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②、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③、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的类型有:
    、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在文章中散落的位置不一,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③、衔接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 画龙点睛和化升华主题深主旨的作用 。
    ⑤、警示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 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 在文中引用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往往这也是一个命题点。
    ⑨、比喻句。
    ⑩、总结句。 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④、从相邻句入手
    ⑤、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⑥、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基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围绕中心。
    实证试题:
    用 爱 倾 听(11分)
    方冠晴
    那段日子,我被楼上楼下的住户折磨得快疯掉了。
    我家住二楼。住我楼下的,是一对下岗夫妇。为了生活,这对夫妇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每天出去载客,深更半夜才回来。那辆摩托车破旧得像严重的哮喘病人,“突突突”的响声像哮喘病人的咳嗽,不但巨大,而且让人揪心般的难受。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了,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给女儿买了一支箫。每天天刚麻麻亮,他就逼着女儿练习。那声音呜呜咽咽,毫不连贯,毫无乐感,听在耳里,像鬼哭狼嚎。
    我每晚被楼下摩托车的“咳嗽”搅得没有睡意,早晨又早早地被楼上的箫声“哭”醒,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我想,应该好好与楼上楼下的住户谈一谈。但临到他们的门口,我又犹豫了,谈什么呢?让他们不要再发出噪音?可楼下的那个住户,破摩托车就是他们的饭碗;楼上的那个住户,箫声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希望。难道我要他们放弃饭碗放弃希望?我不忍开口,他们也不会答应。
    几经考虑,我决定搬家,搬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去居住,那样有利于我的写作,也有利于我的健康。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朋友笑眯眯的听着,然后问我:“你觉得我居住的环境怎么样?”我说:“就是觉得你这里清静,所以叫你帮我找住的地方。”朋友得意的点点头,说:“好吧,你先在我家里坐一个小时,感受一下。”
    一个小时后,隔壁的阳台上传来一种含糊不清的类似于说话的声音,像原始部落的人用特殊的声音在喊叫,声音刺耳而使人不明所以,让人听了格外不舒服。
    我问朋友这是什么声音。朋友说:“一个9岁的男孩,在学说话。你仔细听听,他说的是什么?”我侧耳倾听,那男孩无疑在重复一句话,但我怎么听都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我猜测说:“他好像在说,羊刚仆倒在地。”朋友哈哈大笑,说:“你错了。他是说阳光普照大地。”说着话,他拉开了通往阳台的门,以使那孩子的声音更大一些。这时我听到,有一位妇女,在不断地纠正那个男孩。妇女说的,正是“阳光普照大地”。但无论妇女怎么纠正,那男孩说的,仍是“羊刚仆倒在地”。
    朋友见我一脸诧异,便解释说:“这孩子是个弃儿,一出生就又聋又哑,所以他的生身父母抛弃了他。是我的邻居将他捡了回来,不但抚养他,而且到处求医问药为他治疗。从他4岁开始,我的邻居就开始锲而不舍地坚持每天教他说话,到他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居然开口叫妈妈了,虽然声音那么模糊,但我们都听清了。我的邻居当时就激动得哭了,我们在场的许多人都热泪盈眶。我的邻居含辛茹苦这么多年,终于让这孩子开口说话了,这怎么不让人激动?你听这孩子的声音,很刺耳,很不舒服,那是因为你是用耳朵在听。而我们听这孩子的声音,很动听,很欣慰,那是因为,我们是用爱在听。这世间的许多声音,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这些声音全部入耳,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也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折磨。但如果用爱去听,这世界上,就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美妙与和谐,让人觉得欣喜和欣慰。”
    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奇怪的是,再听楼下摩托车的轰鸣,我没觉得刺耳,而是觉得欣慰,这对下岗夫妇今天又有生意了,又有收入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而再听楼上的箫声,我也能听到小女孩的进步。
    上帝给了我们耳朵,是让我们能听得到世间所有纷杂的声音;人类给了自己爱心,是让我们将所有纷杂的声音,转换成美妙动听的音乐。想享受美妙的音乐,就要学会用爱倾听。
    (摘自《做人与处世》)
    1、阅读全文,说出“我”倾听到的“美妙音乐”的具体内容?怎样才能做到用爱心去倾听? (2分)


    (分析:这道题考的是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只要能够认真阅读文章就能够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我”听到了下岗夫妇的艰辛与收获,听到了小姑娘的勤奋与进步。应该多为他人着想,不能只为自己着想。
    2、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2分)
    (1)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
    含义:
    (2)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作用:
    (分析:前一小题考查的是对名词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就可以理解;后一小题考查的是动词的理解,需要结合语境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名句中“苦衷”一词,指楼上楼下的吵闹声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
    (2)连续使用了“攀”“钻”和“搅”三个动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烦躁。
    3、如果楼下传来的是搓麻将的聒噪声,楼上传来的是打骂孩子的刺耳声,该怎样正确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分析:这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及文章的主题加以理解)
    参考答案: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句中的观点是基于一定的情境的,并没有绝对化(文中有“许多”一词的限制,即可说明),不能断章取义。如对句中观点持否定意见,没从“正确理解”的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类似于楼下楼上值得同情、可以理解的声音用爱倾听是适用的,反之则不适用)也可。(3分。视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刻性程度分3、2、1给分。)
    4、“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为什么在“每天天刚麻麻亮”时就逼女儿练习吹箫?请就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谈你的。

    (2分)
    (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兼考查学生的扩展思维,需要结合文章主题及自己的经历,思想认识去加以组织)
    参考答案:原因:希望孩子将来能成才或望女成凤等。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5、研读上文中朋友的邻居教小男孩说话的有关内容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认为小男孩最终能不能学会与人正常交谈,为什么? (3分)
    材料一:海伦·凯勒原先失明,“整天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缺少强烈的爱”。莎利文老师将手语字母按入凯勒掌心,教她各种物件的名称,将她手指放在自己喉头,听其振动说话。在莎利文老师持之以恒的爱心教育下,海伦终于成为一位作家和教育家。 (选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材料二:丹是一位失聪孩子,据著名耳科专家杰夫瑞医生诊断,他恐怕是属于永远都无法恢复的失聪者。但富有爱心的露茜修女并没有放弃,坚持让他去听睡莲开放的声音。有一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丹终于听到了睡莲花瓣开时的“叭”、“叭”声。(选自《知音.海外版》)



    (分析:结合文章主题的拓展性训练)
    参考答案:不设统一答案。如持肯定意见,可围绕女邻居和莎利文老师、露茜修女一样都有爱心和毅力,且她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等内容作答;如持否定意见,可根据女邻居虽经多年努力,小男孩也没有学会简单的语句,海伦和丹只是一个特例等内容作答。(4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有说服力,语言通顺得4分;观点明确,有一定说服力,语言通顺得3分;能结合材料表明观点得2分;只要作答,一般不判0分。)
    实战训练
    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
    [美]黄土芬
    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
    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
    在这之前,最后一个机器人一直待在自己的仓库里,按照设定的程序 执行任务——监测地球,直到有一天,日渐衰弱的传感器突然感应到一个能量高峰。运输系统瘫痪了,最后一个机器人花了432天时间才来到能量高峰出现的地方,发现了开封的冷冻管。
    那时,冷冻管里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死去了——除了一人以外。
    但最后一个机器人还是执行起了她的任务。她必须展开统计调查,尽自己所能维持这唯一一个数据点的秩序。
    她在高原上找到了最后一个人类,一个为了抵抗狂风而将布层层包裹在身上的人形,正在耀眼的阳光下,将食用菌放在架子上晾晒。
    “你好。”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口道,“我是R47—821,开罗仓库的指定管理人。我的任务是延续人类物种。”
    “是吗?”最后一个人类说,“进展如何?”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记忆库里有“讽刺”这个词的定义,但她并没有听出最后一个人类语气中的讽刺意味。“不理想。”她回答,“你是我准备登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类。根据预测,人类物种消亡的时间上限是一百年。”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黯淡了下来,带着希望终成泡影的悲伤,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当时我正在监测,”最后一个机器人说,“433天前的预测表明人类物种已经灭亡,不过一些冷冻舱保持完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很小。我监测了下去。”
    “我很高兴,”最后一个人说,“我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人和我说话。我曾经希望……算了,没什么。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我必须给你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说。
    “给我分类?”
    “是的。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①。”
    “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最后一个人类问道。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可能性如何?”
    “现在接近于零,虽然有误差,但误差范围是有穷尽的。”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哭笑不得,“对你来说,这就是希望吧。”
    “我不抱希望,”最后一个机器人说,“我只会计算概率。我的工作是帮助人类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物种生存的概率路径。为此,我需要数据。”
    “好吧,R47—821,”最后一个人类说,凑上前在机器人的机壳上友好地抽了抽,“我怎么能妨碍你的工作呢?给我分类吧。”
    “你叫什么名字?”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始提问。
    “瓦尔,”最后一个人类回答,“瓦尔·马茨米尔。”
    “你的职业是?”
    “应用气候学家,”瓦尔回答,“至少曾经是,这个职业现在要么完全无关紧要,要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你的年龄是?”
    “冷冻时48岁,所以我现在至少49岁了,主观上来说。”
    “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都不是。”
    最后一个机器人停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我是最后一个人类,”最后一个人类说,“我就是人口的100%。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
    “你必须属于一个类别。”最后一个机器人重复道。她的程序只关心物种繁衍。
    “不,”最后一个人类说,“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
    “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不,”最后一个人类突然笑了起来,“你就没有类别,我也没有类别。我们会一起待在这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在。直到末日来临,我们也没有类别。”
    “我有类别,我是女性。”最后一个机器人纠正道,指了指她的金属面庞上已经淡去的痕迹。某个人曾经给她画过眼睫毛。
    瓦尔呛住了,开始笑出声来。
    最后一个机器人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但在阳光下,最后一个人类在风中一直笑啊、笑啊,笑得坐在了地上还在继续笑着,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
    (选自《科幻世界》2017年第7期,有删改)
    【注释】①决策树:属统计学名词,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预测模型,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1.关于“性别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产生怎样的分歧?请简要回答。(3分)


    2.品读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揣摩最后一个人类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4.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5分)
    【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标称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老杨树下
    舒小骅
    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31日有改动]
    5.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
    → 同情 →
    6.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合语境分析下列旬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2)“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7.第⑦一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形象。



    8.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鴨……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鮮。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0.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2 分)
    放鹅 —— —— 割牛草 ——
    1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现力。(2 分)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1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 分)


    13.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3 分)



    14.本文为什么以“早起”作为题目,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最后一个机器人执行设定的程序,坚持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最后一个人类认为世界上只剩下自己,进行性别分类毫无意义。
    2.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机器人依然坚持进行性别分类,这种荒谬行为让最后一个人类感到可笑,同时也为自己成了最后一个人类却依然要被分门别类而感到悲哀。
    3.示例:最后一个机器人无视性别分类已毫无意义的事实,不顾最后一个人类的反对,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坚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作者借机器人不问意义坚持分类的行为,来反思现实生活中坚持给一切进行分门别类的现象,从而引发读者叩问自己的生活,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坚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题,更突显了这样的意图。
    4.示例:本文设置了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与最后一个机器人的情境。再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最后一个机器人依然执行毫无意义的“性别分类”,可以出发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坚持”的思考。《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她”因飞船故障,无法返回地表,身处地心深处。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她仍然继续坚持研究,更能突显人性的光辉与魅力。科幻小说的这种写法,引发读者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进行思考,从而能更深刻地叩问人性。
    5.(2 分) 讨厌 敬佩
    6.(1)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
    (2)他认为我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
    7.(4分)
    ①“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
    ②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善良、关心家人;
    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诚实、朴实,正直。
    8.(4分)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就容易拉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9.(4分)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寄寓作者赞美、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10.摘茶叶 捡菌子
    11.这些都是写颜色的词语。作者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词的表现力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12通过比喻修辞,把“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比作“一树一树的花”,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美丽、鲜艳、动人,更暗示他们像花一样会在蓬勃中孕育各自的成功和收获。形象、生动,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13.答:第②段写早起的人,一是有交待(社会)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二是为引出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或作铺垫、映衬)。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是拓展文章内容,从主旨上起深化主题的作用——早起的无数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14.答:“早起”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又是全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所在。用“早起”做标题,照应了全文叙事的内容,也自然地生发了对生活感受,通俗却引人注意,言简意赅,却发人深思。

    相关试卷

    专题10 欲扬先抑-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

    这是一份专题10 欲扬先抑-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文件包含专题10欲扬先抑原卷版-易读学堂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doc、专题10欲扬先抑解析版-易读学堂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一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一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共13页。

    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四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中考二轮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之四解题试卷(答题技巧+实证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今日阅读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