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筛选重点信息,提炼作者基本观点,使学生明白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含义。
引导学生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这两种读书方法的区别,以指导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形成良好习惯。
带领学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体验,参照文章写法,尝试对他人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论说,增强学生的文艺评论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对联想意义与“套板反应”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分析例子,筛选提炼重点信息。
方式:学生自主活动
请组长负责分工以下任务:
1、读相关例句或诗文。
2、筛选提炼作者观点并读出来。
3、试简要概括作者观点并板书。
4、如有疑问,请当堂提出。
预设解决过程:
作者观点:“你这什么”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概括: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点拨:尝试读出不同句式所传达出的情感。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作者观点: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概括: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点拨:用自己的语言把三段话讲出来,体味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到底有何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作者观点: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概括:字数不同情感不同。
提升:补充《题李凝幽居》全诗,体味“推”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观点: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概括:善用联想意义可以“点铁成金”
点拨:小龙团是进贡朝廷的御茶,做成团状,正反面分别印有龙凤图案,因此又叫做“龙凤团”。小龙团茶本就珍贵,苏轼所煮小龙团又是宋神宗所赐,尤为珍贵。苏轼由圆形茶团联想到了圆圆的月亮,“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不仅道出茶的来历,道出煮茶的泉水亦是不俗,而且从天上到人间,别有一番浪漫别致在其中,使茶韵更添情致。
(5)“柳面桃腰”等套语的评述。
作者观点:你不肯用俗烂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烂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概括:避免“套板反应”。
点拨:套板反应:是一件事物发生时就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且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还自鸣得意的一种心理习惯。
唯陈言之务去: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语言。
小结: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繁简不同情感不同;字眼不同情感不同。联想意义用得好可以升华情感,落入“套板反应”就会使思想情感也显得俗滥。这些例子是用那就是情感这个线串联起来的。。
二、归纳作者核心观点
1、文中所有例子都是围绕着文字与情感的关系来举,那么文章的写作目的应该也和这一点紧密相关。请跳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核心观点的自然段。
明确:第3段,第8段。
2、本文题目叫做《咬文嚼字》,字典中对咬文嚼字的解释是“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大家在这两段中找一下,作者是如何解释他笔下的“咬文嚼字的”。
解析:咬文嚼字指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表面上实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8段中那些话呼应了第三段中的观点?
明确“我们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种精神,我们该在阅读或写作中如何去做?
明确:态度:不能懒,不能粗心;方法:刻苦自励,推陈翻新;目的:时时求思想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艺术的完美。
三、对比探究:
朱光潜先生希望大家通过咬文嚼字来达到艺术的完美,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分组讨论,你们同意谁的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说一说理由。
明确:字典中对“不求甚解”的解释是“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意思是读书要注重整体,不要固执一点,因小失大。他说“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要拓宽知识面、增大阅读量就必须“不求甚解”,要领悟书中的精华所在就要咬文嚼字。
四、学以致用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深入了解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 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的一种文体。
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说,阐发了自己的观点。请大家参照本文的写作方法,从下列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例,写150字左右的分析论说。
齐己《早梅》一诗中写到“村前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把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洒、落、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你认为括号中的字用哪个最好?为什么?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1)者,其良人(2)出,则必餍(3)酒肉而后反(4)。其妻问所与饮食者(5),则尽富贵(6)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7)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8)有显者(9)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10)也。”
蚤(11)起,施(12)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13)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14),之祭者乞其余(15);不足,又顾而之他(16)——此其为餍足之道(17)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1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19),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20)从外来,骄(21)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22)矣。
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3)餍:满足、饱食。(4)反:通“返”。(5):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6)富贵:指富贵的人。(7)其:指良人。(8)未尝:不曾。(9)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10)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11)蚤:通“早”。(12)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13)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14)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15)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16)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17)道:方法。(18)讪(shàn):讥讽。(19)中庭:庭院中。(20)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21)骄:骄傲。(22)希:通“稀”。
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与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是否太过啰嗦重复?删掉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不可以?为什么?
五、小结
文学确实是件艰苦的事情,希望我们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也能秉持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习朱光潜先生这种谨严、不迷信、不盲从的求学态度。
六、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写一篇 5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七、板书
思想、情感
句式点铁成金
繁简咬文嚼字(对比)
字眼朱光潜套板反应
谨严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应用能力训练,研习作品,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教案,共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