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9810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延边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9810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延边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9810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延边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延边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附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化学学科测试卷
考试说明: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I:127 Ba:137
分值说明:1-15题每道题2分。16-20每道题3分。选择题共60分。填空题每道题10分,附加题共15分,每道题3分。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四氯化碳分子空间充填模型 B.水分子的结构式H-O-H
C.CO2的电子式 D.离子结构示意图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请你利用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预测硅及其化合物的形式。下列预测不正确的是( )
A.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B.SiO2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可与NaOH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
C.Na2SiO3可溶于水,在水中电离的方程式为:Na2SiO3=2Na++
D.氢氟酸能雕刻玻璃,利用了SiO2与HF的反应,由此判断SiO2是一种碱性氧化物
3.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4.把下列四种X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mL,2mol/L盐酸的烧杯中,加水稀释到50mL,此时,X与盐酸缓慢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
A.10℃20mL,3mol/L的X溶液 B.20℃30mL,2mol/L的X溶液
C.10℃30mL,2mol/L的X溶液 D.20℃10mL,3mol/L的X溶液
5.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溶液或溶液为电解质溶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溶液或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时,正极反应均为
B.以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时,负极反应为
C.以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6.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 )
气体(杂质)
方法
A
SO2(H2S)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Cl2(HCl)
通过饱和的食盐水
C
N2(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D
NO(NO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A.A B.B C.C D.D
7.在t℃时,在4个均为2L的密闭容器中分别进行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反应进行快慢的顺序为( )
a.v(NH3)=0.05mol·L-1·min-1
b.v(H2)=0.03mol·L-1·min-1
c.v(N2)=0.02mol·L-1·min-1
d.v(H2)=0.001mol·L-1·s-1
A.a>c>b>d B.a>c=d>b C.a>b>c>d D.a>d>c>b
8.一定条件下,N2(气体)+3H2(气体)⇌2NH3(气体)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0~t1,只有正反应在不断进行
B.t1~t2,NH3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大
C.t2时刻,N2的转化率为100%
D.t2~t3,N2(g)、H2(g)、NH3(g)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9.能够说明反应 I2(g)+ H22HI(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形成
B.v (H2)正=v (HI)逆时的状态
C.恒温恒容时,体系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D.恒温恒容时,反应混合物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10.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错误是( )
A.试管中发生了取代反应 B.生成油状液体浮在水面
C.试管中液面上升 D.试管中黄绿色褪去
11.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将铁片变成铁粉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容器压强增大
D.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增大
1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NH3NO2HNO3
B.MgMg3N2MgO
C.粗SiSiHCl3纯Si
D.S SO3 H2SO4
13.下列各项操作中,会出现“先沉淀后溶解”的现象的是(
A.向BaCl2中通入过量的SO2 B.向Ca(ClO)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C.向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氨水 D.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14.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08mol/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04<c1<0.14mol/L
15.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Zn2+向Cu电极方向移动,Cu电极附近溶液中H+浓度增加
B.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2O+2e−+H2O=2Ag+2OH−
C.锌筒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锌筒会变薄
D.使用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导电能力下降
16.含有下列各组离子的溶液中,通入(或加入)过量的某种物质后各离子仍能大量存在的是( )
选项
溶液中的离子
通入(或加入)过量的某种物质
A
H+、Ba2+、Fe3+、
通入SO2气体
B
、Na+、Br-、
通入CO2气体
C
Fe3+、Na+、、Cl-
通入NH3气体
D
Ca2+、Cl-、K+、
通入CO2气体
A.A B.B C.C D.D
17.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可以作为2NO2(g)2NO(g)+O2(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NO;③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中NO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恒定;⑦混合气体中NO与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恒定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8.可逆反应:2A(s) B(g)+C(g),在一定条件下的刚性密闭容器中,起始时加入一定量的A,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有(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A的同时生成1molB ②v (B): v (C)=1:1 ③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⑤B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9.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O42-)减小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
D.阴阳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
20.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 mol离子
21.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一定条件下使反应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在c 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点小于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时,SO2的转化率:段小于段
22.已知反应NO2(g)+CO(g)=NO(g)+CO2(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B的过程为放热过程
B.1molNO2和1molCO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1molNO和1molCO2成键放出的能量
C.1molNO2(g)和1molCO(g)的总能量低于1molNO(g)和1molCO2(g)的总能量
D.该反应可以看成将储存在NO2(g)和CO(g)内部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23.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锂电极迁移
D.放电时,电池总反应为2Li+(1-)O2=Li2O2-x
24.在298K时,实验测得溶液中的反应:在不同浓度时的化学反应速率见下表:
实验编号
1
2
3
4
5
mol/L
mol/L
/ mol·(L·s)
由此可推出当mol/L、mol/L时的反应速率为:
A. mol·(L·s) B. mol·(L·s)
C. mol·(L·s) D. mol·(L·s)
25.为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将硫酸亚铁装入如图所示的装置a中,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 ,加热。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粉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装置d之后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B.装置b中的试剂为Ba(NO3)2溶液,反应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C.装置c中的试剂为酸性KMnO4溶液,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SO2
D.分解的气体产物中有SO3、SO2 ,应该先检验SO3
二、填空题
26.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位素的___(填标号,下同);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___;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___;属于同系物的是___;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___。
①甲烷和己烷;②CH3—CH2—CH2—CH3与CH3—CH2—C2H5③12C和13C④O2和O3⑤和⑥和
27.恒温下,将amolN2与bm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 2NH3(g)。
(1)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t时,nt(N2)=13mol,nt(NH3)=6mol,计算a的值__________。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L(标准状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最简整数比,下同),n(始):n(平)=______。
(4)原混合气体中,a:b=______________。
(5)达到平衡时,n(N2):n(H2):n(NH3)= 。
28.用硫酸酸化的草酸(H2C2O4,二元弱酸)溶液能将KMnO4溶液中的MnO4﹣转化为Mn2+。某化学小组研究发现,少量MnSO4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常温下,控制KMnO4溶液初始浓度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
实验
编号
温度
初始pH
0.1mol/L
草酸溶液/mL
0.01mol/L
KMnO4溶的
体积/mL
蒸馏水
体积/mL
待测数据(反应混合液褪色
时间/s)
①
常温
1
20
50
30[
t1
②
常温
2
20
50
30
t2
③
常温
2
40
a
b
t3
表中a、b的值分别为:a=__________、b=__________
(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t1<t2,则根据实验①和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实验④验证MnSO4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若反应混合液褪色时间小于实验①中的t1,则MnSO4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若褪色时间相同,则MnSO4对该反应无催化作用)
29.某温度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均为气体)三种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若上述反应中X、Y、Z分别为H2、N2、NH3,某温度下,在容积恒定为2.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N2和2.0molH2,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平衡状态,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t/s
0
50
150
250
350
n(NH3)
0
0.24
0.36
0.40
0.40
0~50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N2) = __________ mol·L-1·min-1,250s时,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
(3)已知:键能指在标准状况下,将1mol气态分子AB(g)解离为气态原子A(g),B(g)所需的能量,用符号E表示,单位为kJ/mol。的键能为946kJ/mol,H-H的键能为436kJ/mol,N-H的键能为391kJ/mol,则生成1molNH3过程中___(填“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为____ kJ, 反应达到(2)中的平衡状态时,对应的能量变化的数值为____kJ。
(4)反应达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时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混合气体密度比起始时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为加快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填符号)
a.降低温度 b.增大压强 c.恒容时充入He气
d.恒压时充入He气 e.及时分离NH3
四、附加题
30.(1)26.环戊二烯容易发生聚合生成二聚体,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假设用2AA2表示该反应)。不同温度下,溶液中环戊二烯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
B.a点的反应速率小于c点的反应速率
C.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
D.b点时环戊二烯的浓度为0.45 mol/L
(2)298 K时,将20 mL 3x mol·L−1 Na3AsO3、20 mL 3x mol·L−1 I2和20 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O33-(aq)+I2(aq)+2OH−(aq)AsO43-(aq)+2I−(aq)+ H2O(l)。溶液中c(AsO43-)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a.溶液的pH不再变化
b.v(I−)=2v(AsO33-)
c.c(AsO43-)/c(AsO33-)不再变化
d.c(I−)=y mol·L−1
(3).锂锰电池的体积小、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该电池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是LiClO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金属锂离子(Li+)通过电解质迁移入二氧化锰晶格中,生成LiMnO2。
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4)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①NH4I(s)⇌NH3(g)+HI(g) ②2HI(g)⇌H2(g)+I2(g)达到平衡时,c(H2)=0.5mol•L﹣1,c(HI)=4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c(NH3)=5mol•L﹣1
B.反应起始时固体NH4I是5 mol
C.平衡时HI的分解率为20%
D.改变反应起始固体NH4I的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平衡时各气体浓度也发生改变
(5).探究H2SO3的酸性强于HClO(可能需要的装置和试剂如图所示)。
(5)所需装置的连接顺序为:纯净的SO2→__(填装置字母代号)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在四氯化碳分子,C原子与4个Cl原子构成正四面体结构,C原子位于正四面体几何中心,Cl原子在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但由于Cl原子半径比C原子半径大,因此该图示不能表示CCl4,A错误;
B.H2O分子中O原子与2个H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故其结构式是H-O-H,B正确;
C.CO2分子中C原子与2个O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其电子式为:,C错误;
D.O是8号元素,O2-是O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故离子结构示意图为,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2.D
【详解】
A.Si位于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因此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A正确;
B.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强碱NaOH在溶液中反应产生硅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B正确;
C.Na2SiO3是盐,属于强电解质,可溶于水,在水中电离产生Na+、,Na2SiO3的电离方程式为:Na2SiO3=2Na++,C正确;
D.氢氟酸能雕刻玻璃,是因为SiO2与HF反应,产生SiF4、H2O,但SiF4不是盐,因此SiO2不是碱性氧化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3.C
【分析】
A.雾和霾的分散剂均是空气;
B.根据示意图分析;
C.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D.氮肥会释放出氨气。
【详解】
A. 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水。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固体颗粒。因此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A正确;
B. 由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转化为铵盐形成无机颗粒物,因此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B正确;
C. NH3作为反应物参加反应转化为铵盐,因此氨气不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C错误;
D. 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由于氮肥会释放出氨气,因此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D正确。答案选C。
【点睛】
结合示意图的转化关系明确雾霾的形成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氨气作用判断是解答的易错点。本题情境真实,应用导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既可以引导考生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又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
4.B
【分析】
计算X的浓度,比较温度的高低。四个烧杯中相同的是盐酸的浓度,不同的是温度和X的浓度,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不同是由X的浓度和温度决定的。
【详解】
由于最后都稀释至50mL,所以原溶液中含有的X物质的量越多,最后溶液的X的物质的量浓度就越大;20mL3mol/L的X溶液含有X的物质的量n(X)=0.02L×3mol/L=0.06mol,30mL2mol/L的X溶液含有X的物质的量是n(X)=0.03L×2mol/L=0.06mol,A、C项的温度相同,A、C项反应速率相等,B项温度高于A、C项,B项速率大于A、C项;10mL3mol/L的X溶液含有X的物质的量是n(X)=0.01L×3mol/L=0.03mol,B、D项温度相同,B项中X的浓度大于D项,B项的速率大于D项;所以选项B反应速率最快;
答案选B。
5.A
【详解】
A.电池工作时,正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为,A正确;
B.电解质溶液为溶液时,在负极上产生的是,而不是,B错误;
C.电池总反应为,工作过程中消耗,则电解质溶液的改变,C错误;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由负极流向正极,D错误;
答案选A。
6.A
【详解】
A.SO2和H2S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都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在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杂质H2S时,SO2也会被吸收,故A项不能实现除杂目的;
B.氯气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可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饱和食盐水在吸收氯化氢气体的同时,也会抑制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故B项能实现除杂目的;
C.氮气中混有少量氧气,在通过灼热的铜丝网时,氧气可以与之发生反应: ,而铜与氮气无法反应,因此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除去杂质氧气,故C项能实现除杂目的;
D.NO2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NO与NaOH溶液不能发生反应;尽管NO可以与NO2一同跟NaOH发生反应:,但由于杂质的含量一般较少,所以也不会对NO的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故D项能实现除杂的目的;
答案选A。
【点睛】
除杂操作原则可概括为“不多不少,简单最好”:首先,避免引入新的杂质;其次,尽量避免产品的损失;最后,方法越简单越好。
7.B
【分析】
比较同一反应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可根据“归一法”分析,即先统一速率的单位,然后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统一转化为同一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而比较大小。
【详解】
将各物质代表的化学反应速率转化为氮气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
a.v(NH3)=0.05mol·L-1·min-1,则根据v(NH3)=2v(N2)可知,v(N2)= =0.025 mol·L-1·min-1;
b.v(H2)=0.03mol·L-1·min-1,则根据v(H2)=3v(N2)可知,v(N2) = =0.01 mol·L-1·min-1;
c.v(N2)=0.02mol·L-1·min-1;
d.v(H2)=0.001mol·L-1·s-1=0.001mol·L-1·s-160s=0.06 mol·L-1·min-1,则根据v(H2)=3v(N2)可知,v(N2) = =0.02 mol·L-1·min-1;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a>c=d>b,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选B。
8.B
【详解】
A.0~t1时,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由于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不是只发生正反应,A错误;
B.t1~t2时,由于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反应正向进行,反应物不断反应产生NH3,所以NH3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大,B正确;
C.t2时刻,反应恰好达到平衡状态,但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因此N2的转化率小于100%,C错误;
D.t2~t3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反应混合物中N2(g)、H2(g)、NH3(g)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但三种物质的浓度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9.C
【详解】
A.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反应过程中有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一定有两个H-I键形成,所以不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当 2v(H2)正═v(HI)逆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v (H2)正=v (HI)逆时的状态不是平衡状态,故B错误;
C.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所以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始终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B,要注意v (H2)正=v (HI)逆表示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不是平衡状态。
10.B
【分析】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其中HCl和CH3Cl是气体,其他三种均为液体,据此分析。
【详解】
A.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故A正确;
B.CH2Cl2、CHCl3、CCl4常温下呈液体,但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故B错误;
C.随着氯气的消耗以及氯化氢溶于水,所以试管中液面上升,故C正确;
D.随着氯气的消耗,因此试管中黄绿色褪去,故D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
A.将铁片变成铁粉,固体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对其反应速率有影响;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气体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B对其反应速率有影响;
C.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压强增大,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故C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D.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体积增大,则容器体积应增大,气体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D对其反应速率有影响;
答案选C。
12.C
【详解】
A. NH3和氧气反应生成NO和水,NO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HNO3,故A不符合题意
B. B.Mg和氮气反应生成Mg3N2,Mg3N2和水反应生成Mg(OH)2和NH3,故B不符合题意;
C.粗Si中Si和HCl反应生成SiHCl3,SiHCl3和氢气反应生成纯Si,故C符合题意
D.S和氧气燃烧生成SO2,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3.B
【详解】
A.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发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发生的反应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继续通入CO2,CaCO3+CO2+H2O=Ca(HCO3)2,先有沉淀,后沉淀溶解,故B符合题意;
C.向氯化铝中加入氨水,产生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只有沉淀产生,沉淀不溶解,故C不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发生Na2CO3+CO2+H2O=2NaHCO3↓,有沉淀产生,但沉淀不溶解,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14.D
【详解】
假设反应正向进行,则有关系为
有关系式c1-x=0.1 c2-3x=0.3 c3+2x=0.08 或c1+x=0.1 c2+3x=0.3 c3-2x=0.08
A.根据关系式可知c1:c2=1:3,故A错误;
B. 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应为化学计量数比,即为3:2,故B错误;
C. 因为c1:c2=1:3,所以X、Y的转化率相同,故C错误;
D.根据关系式,若c3=0,则根据c3+2x=0.08,x=0.04,c1-x=0.1,解c1 =0.14 mol/L,若c1=0 mol/L,c1+x=0.1,则x=0.1 mol/L,根据c2+3x=0.3 c3-2x=0.08,c2=0 mol/L,c3=0.28 mol/L,所以0.04<c1<0.14mol/L ,故D正确。
故选D。
15.A
【详解】
A.Zn较Cu活泼,做负极,Zn失电子变Zn2+,电子经导线转移到铜电极,铜电极负电荷变多,吸引了溶液中的阳离子,因而Zn2+和H+迁移至铜电极,H+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变H2,因而c(H+)减小,A项错误;
B. Ag2O作正极,得到来自Zn失去的电子,被还原成Ag,结合KOH作电解液,故电极反应式为Ag2O+2e−+H2O=2Ag+2OH−,B项正确;
C.Zn为较活泼电极,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锌溶解,因而锌筒会变薄,C项正确;
D.铅蓄电池总反应式为PbO2 + Pb + 2H2SO42PbSO4 + 2H2O,可知放电一段时间后,H2SO4不断被消耗,因而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导电能力下降,D项正确。
故答案选A。
16.D
【详解】
A.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能氧化二氧化硫,铁离子也能够氧化二氧化硫,A项错误;
B.碳酸根离子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氢根离子,B项错误;
C.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共存,C项错误;
D.Ca2+、Cl-、K+、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以共存,D项正确;
答案选D。
17.B
【详解】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的相等关系,①正确;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NO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②错误;③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化,说明二氧化氮的浓度不变化,达到平衡状态,③正确;④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会改变的化学反应,混合气体的质量是守恒的,容器的体积不变,导致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所以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④错误;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总质量/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质量是守恒的,物质的量只有达到平衡时才不变,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⑤正确;⑥混合气体中NO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恒定是反应过程中任何时候都有的,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⑥错误;⑦混合气体中NO与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恒定,说明它们的物质的量就不变,浓度不变,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⑦正确;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有①③⑤⑦,故选B。
18.B
【详解】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A的同时生成1molB,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说明反应到平衡;②v (B): v (C)=1:1,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不能说明反应到平衡;③该反应中只有生成物是气体,且按方程式的比例生成,所以该混合气体的平衡摩尔质量始终不变,所以当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到平衡;④该反应中只有生成物是气体,且按方程式比例生成,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到平衡;⑤B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到平衡;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说明体系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反应到平衡。故正确的为①④⑤⑥,总共有4个。
故选A。
19.C
【解析】试题分析:A、由图像可知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Cu2+=Zn2++Cu,故Zn电极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电极为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错误;B、该装置中为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故两池中c(SO42-)不变,B错误;C、电解过程中溶液中Zn2+由甲池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乙池中Cu2++2e—=Cu,故乙池中为Cu2+~Zn2+,摩尔质量M(Zn2+)>M(Cu2+)故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C正确;D、该装置中为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电解过程中溶液中Zn2+由甲池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阴离子并不通过交换膜,D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了原电池原理的相关知识。
20.D
【分析】
依据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可知,通入氯气的Pt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作正极,其电极反应式为:Cl2+2e-=2Cl-;AgCl/Ag电极为负极,发生电极反应为:Ag-e-+Cl-=AgCl,由于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则盐酸中的H+向阳离子交换膜右侧移动,结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作答。
【详解】
A.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g-e-+Cl-=AgCl,A项错误;
B. 放电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会有大量氯化银白色沉淀生成,B项错误;
C. 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因为反应跟溶液的酸碱性无关,则电池总反应不变,C项错误;
D. 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交换膜左侧消耗0.01 mol Cl-产生AgCl沉淀,同时有0.01 mol H+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转移到右侧溶液中,故左侧溶液共约有0.02 mol离子减少,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D项是难点,要注意离子交换膜对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
21.D
【详解】
A、化学平衡状态的实质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c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还在改变,未达平衡,错误;
B、a到b时正反应速率增加,反应物浓度随时间不断减小,错误;
C、从a到c正反应速率增大,之后正反应速率减小,说明反应刚开始时温度升高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浓度减小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增大,△t1=△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正确;
答案选D。
22.D
【详解】
A.B比A的能量高,则图中A→B的过程为吸热过程,故A错误;
B.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且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则1molNO2和1molCO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1molNO和1molCO2成键放出的能量,故B错误;
C.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则1molNO2(g)和1molCO(g)的总能量高于1molNO(g)和1molCO2(g)的总能量,故C错误;
D.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可以看成将储存在NO2(g)和CO(g)内部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故D正确;
故选D。
23.D
【详解】
A.根据电池工作原理,多孔碳材料吸附O2,O2在此获得电子,所以多孔碳材料电极为电池的正极,故A错误;
B.放电时电子从负极(锂电极)流出,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多孔碳材料电极),故B错误;
C.Li+带正电荷,放电时,应该向原电池的正极(多孔碳材料电极)迁移,故C错误;
D.放电时,负极锂单质被氧化成离子,正极氧气被还原成,电池总反应为2Li+(1-)O2=Li2O2-x,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4.B
【详解】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和的乘积成正比,以第一组实验为参考,当mol/L,mol/L时,与的乘积是第一组实验中和乘积的20倍,则反应速率为 mol·(L·s) mol·(L·s);故选B。
25.D
【分析】
硫酸亚铁在高温条件下分解可生成Fe2O3、SO3、SO2,反应方程式为:2FeSO4Fe2O3+SO2↑+SO3↑,SO3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会产生BaSO4,故可氯化钡溶液用检验SO3,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c用于检验SO2,可用品红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d为尾气处理装置,可用氢氧化钠溶液,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d为尾气处理装置,可用NaOH溶液,所以在d后不需要再增加尾气处理装置,A错误;
B.b应为氯化钡,用于检验SO3,若用Ba(NO3)2溶液,SO2会被氧化为硫酸,生成硫酸钡,干扰实验结论,B错误;
C.c中试剂可为品红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于检验SO2的存在,C错误;
D.SO3易与水反应生成H2SO4,则应先检验SO3,如先检验SO2,则导致SO3被水吸收无法被检验出,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点睛】
本题以绿矾分解为载体考查物质的性质的探究。注意把握实验原理、实验技能以及物质性质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
26.③ ④ ⑤ ① ②⑥
【分析】
①甲烷和己烷,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5个CH2原子团,互为同系物;②CH3—CH2—CH2—CH3与CH3—CH2—C2H5,均为正丁烷,是同一种物质;③12C和13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④O2和O3均为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⑤和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⑥和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据此回答;
【详解】
据分析,属于同位素的③;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④;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⑤;属于同系物的是①;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②⑥。
27. 16 8mol 5∶4 2∶3 3∶3∶2
【解析】分析:(1)计算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结合氨气的物质的量,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a的值;
(2)计算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利用体积分数计算氨气的物质的量;
(3)根据三段式解题,结合氨气的体积分数计算b的值,据此计算;
(4)根据(1)、(3)中求出的a、b的值计算;
(5)分别计算出氮气和氢气的转化率,然后计算二者的比值。
详解:(1)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a-13)mol:6mol=1:2,解得a=16;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716.8L÷22.4L/mol=32mol,其中NH3的物质的量为32mol×25%=8mol;
(3) N2(g)+3H2(g)2NH3(g)
起始量(mol):16 b 0
变化量(mol):4 12 8
平衡量(mol):12 (b-12) 8
平衡时,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所以8mol/[12mol+(b−12)mol+8mol]×100%=25%,解得b=24,所以平衡混合气的组成为:氮气12 mol,氢气12 mol,氨气为8 mol,则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n(始):n(平)=40mol:32mol=5:4;
(4)由(1)知a=16mol,由(3)b=24mol,所以a:b=16mol:24mol=2:3;
(5)由(3)可知,氮气12 mol,氢气12 mol,氨气为8 mol,故比值为 3∶3∶2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三段式解题法的步骤,即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找出各物质的起始量、转化量、某时刻量;③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式计算。
28.a=50、b=10 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溶液的pH对该反应的速率有影响(或在一定条件下,c(H+)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控制其他反应条件与实验①相同,往反应混合液中加入少量MnSO4固体(晶体),与①进行对比实验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要求控制高锰酸钾溶液初始浓度相同,则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为50mL,则水的体积为10mL。
(2)草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锰离子、二氧化碳和水,再根据化合价升降、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 H2C2O4+2 MnO4﹣+6 H+="10" CO2↑+2 Mn2++8 H2O。
(3)实验①和②只有pH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且t1<t2,说明溶液的pH对该反应的速率有影响。
(4)控制其它条件与实验①相同,往反应混合液中加入少量MnSO4固体进行对比实验,若反应混合液褪色时间小于实验①中的t1,则硫酸锰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
29.3X+Y⇌2Z 7.2×10-2mol/(L·min ) 30% 放出 46 kJ 18.4 增大 不变 b
【分析】
某温度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消耗生成Z,相同时间内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变化量之比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该反应到达平衡时,X消耗0.3mol,Y消耗0.1mol,Z生成了0.2mol,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3X+Y⇌2Z。
【详解】
(1)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消耗生成Z,相同时间内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变化量之比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该反应到达平衡时,X消耗0.3mol,Y消耗0.1mol,Z生成了0.2mol,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3X+Y⇌2Z。
(2)若上述反应为3 H2+ N2⇌2 NH3,根据平衡速率公式可知,0~50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NH3) =1.44×10-1mol/(L·min) ,v(N2) =0.5 v(NH3)= 7.2×10-2mol/(L·min );250s时,生成氨气0.4mol,消耗氢气0.6mol,H2的转化率为。
(3)反应为3 H2+ N2⇌2 NH3,ΔH=反应物键能总和 - 生成物键能总和=436kJ/mol×3+946kJ/mol -391kJ/mol×3×2=-92kJ/mol,所以,产生1mol氨气放出的能量为46kJ, 反应达到(2)中的平衡状态时生成0.4mol氨气,对应的能量变化的数值为0.2×92kJ =18.4kJ。
(4)反应达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总物质的量减小,故反应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时增大,但是气体的总体积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
(5)a.降低温度,根据有效碰撞理论,反应速率减小;
b.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c.恒容时充入He气,不改变反应中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
d.恒压时充入He气,容器体积增大,相当于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小;
e.及时分离NH3,生成物物质的量下降,反应速率减小;
【点睛】
本题易错点为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及时分离NH3能使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但是,由于NH3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单位体积空间内的活化分子数减少,故化学反应速率下降。
30.(1)C
【详解】
A.在相同时间内,环戊二烯浓度减小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根据图象可知反应温度:T2>T1,A错误;
B.a、c两点的温度和浓度都不相同,因此无法比较a点和c点的反应速率大小,B错误;
C.a点和b点温度相同,a点时环戊二烯的浓度大于b点时环戊二烯的浓度,即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正反应速率,因为b点时反应未达到平衡,b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C正确;
D.由图像可知,b点时环戊二烯的浓度为0.6 mol/L,D错误;
故答案为C。
(2) ac
【解析】①a.溶液pH不变时,则c(OH−)也保持不变,反应处于平衡状态;b.根据速率关系,v(I−)/2=v(AsO33-),则v(I−)=2v(AsO33-)始终成立,v(I−)=2v(AsO33-)时反应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c.由于提供的Na3AsO3总量一定,所以c(AsO43−)/c(AsO33-)不再变化时,c(AsO43−)与c(AsO33-)也保持不变,反应处于平衡状态;d.平衡时c(I−)=2c(AsO33-)=2×y mol⋅L-1=2y mol⋅L-1时,即c(I−)=y mol⋅L-1时反应不是平衡状态。
(3).MnO2+e-+Li+=LiMnO2
【分析】
根据原电池原理及图示电池构造判断电池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根据电极的性质及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
在锂锰电池中,金属锂为负极(a极),电极反应式为Li-e-Li+;二氧化锰为正极(b极),电极反应式为MnO2+e-+Li+LiMnO2
(4)AC
【详解】
试题分析:A.平衡时c(HI)=4mol/L,HI分解生成的H2的浓度为0.5mol/L,HI的分解浓度为2×0.5mol/L= 1mol/L,则NH4I分解生成的HI的浓度为4+1=5mol/L,所以NH4I分解生成的NH3的浓度为5mol/L,A项错误;B.NH4I的转化率不能确定、容器的体积不确定,无法计算NH4I的起始物质的量,B项错误;C.HI的分解浓度为1mol/L,NH4I分解生成的HI的浓度为5mol/L,则HI的分解率为1mol/L÷5mol/L×100%=20%,C项正确;D.NH4I为固体,改变其用量,反应①的平衡不移动,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变,D项错误;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难度中等。①NH4I分解出的HI浓度为平衡时HI浓度与已分解的HI的浓度之和,即为NH4I分解出的NH3物质的量浓度,H2来自HI的分解,根据氢气浓度可知HI分解的浓度;②NH4I的转化率不能确定、容器的体积不确定,无法计算NH4I的起始物质的量;③HI的分解率=HI的分解浓度÷NH4I分解出的HI浓度×100%;④NH4I为固体,改变其用量,反应①的平衡不移动,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5) H→J→I→K
【分析】
证明H2SO3的酸性强于HClO,不能直接将SO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因为SO2会被具有氧化性的ClO-氧化,不能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借助碳酸,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H2CO3的酸性强于HClO,从而间接证明H2SO3的酸性强于HClO。
由以上分析可知,纯净的SO2先通入小苏打溶液中,制取CO2气体,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CO2中的SO2,再通过品红溶液,以保证SO2全部除尽,最后通入漂白粉溶液中,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CO2进入漂白粉溶液中,从而证明了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H2CO3的酸性强于HClO,从而间接证明H2SO3的酸性强于HClO,所以所需装置的连接顺序为:纯净的SO2→H→J→I→K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08ml·−1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08ml·−1D.v=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月考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