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598502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59850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598502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
展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B. 用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
C. 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D. 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
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新时尚。某同学清理教室时收集到如下垃圾:①废纸②铝制易拉罐③废口罩④矿泉水瓶⑤废电池,应投入如图所示标志垃圾箱的是( )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下列对物质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不变
B. 水的天然循环只发生物理变化
C. 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
D. 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下列对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A. 单质B. 化合物
C. 化合物D. 混合物
学习了化学,我们掌握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物质的本领。对以下物质的辨别方法及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用带火星木条辨别氧气与二氧化碳--氧分子能助燃,二氧化碳分子不支持燃烧
B. 用氯化钡溶液辨别硝酸银溶液与硫酸钠溶液--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
C. 用燃烧法辨别碳纤维与蚕丝纤维--碳纤维由碳原子构成,蚕丝纤维由蛋白质分子构成
D. 用酸碱指示剂辨别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下列除去物质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
B. 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
C. 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
D.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下列与动植物生命活动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是人体生命活动主要供能物质
B. 水、空气、食物和阳光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学物质
C.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D. 用氯化铅代替氯化钠作为食品添加剂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和推理不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和酒精
B. 温度相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C. 40℃碳酸钠饱和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9%
D. 20℃时,将足量二氧化碳通入饱和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图所示实验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收集二氧化碳
C. 测定溶液pH
D. 制备O2发生装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认识消毒剂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C2H4O3)是一种高效绿色的消毒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序号)。
A.是一种氧化物
B.由三种元素组成
C.分子中含有臭氧(O3)分子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2)凡是含有“”结构的物质都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研究发现,过氧乙酸分子结构中也含有“”结构,所以过氧乙酸也具有杀菌消毒作用。获得这一结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属于______推理(填选项序号)。
A.归纳
B.演绎
C.类比
(3)过氧乙酸具有如下性质:
A.无色易挥发液体
B.有酸性
C.有很强的腐蚀性
D.易溶于水和乙醇
E.不稳定,易分解放出氧气
F.有毒性
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____(填选项序号)。
(4)醋酸(C2H4O2)与过氧化氢在室温下混合均匀,即可反应生成过氧乙酸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配制1L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现有以下物品:水、溶质质量分数20%的过氧乙酸溶液、量筒(规格分别为1000mL、50mL)、塑料桶、铁桶、木棍、口罩、护目镜、橡皮手套。
①需要20%的过氧乙酸溶液______mL(计算时,将水、20%和0.5%过氧乙酸溶液的密度都近似为1g/cm3)。
②戴好防护用品,用______mL量筒量取所需20%的过氧乙酸溶液倒入塑料桶中,按比例兑水,用木棍搅拌后,盖好桶盖备用。
③请你根据(3)中过氧乙酸的性质分析,进行配制时,不用铁桶的理由是______。
口罩中的化学
口罩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必需品。
(1)佩戴口罩隔离新冠肺炎病毒,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______原理相似。
(2)口罩中的鼻梁条起着将口罩固定在鼻梁上的作用,其材质常见的有:铝、塑料、镀锌铁等。
①上述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
②铁表面镀锌因其能______,从而防止铁的锈蚀。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某化工厂的废水中含少量氢氧化钠,技术人员欲测其含量。取废水20g,向其中逐滴滴加9.8%的稀硫酸,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通过计算判断该废水是否可以直接排放?(排放标准: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0.001%)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0分)
探秘物质的构成
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代代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人们对物质构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1)原子的构成:汤姆森、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根据实验证据进行推理,再用原子模型来表征原子的内部结构。
①汤姆森之前,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是______。1897年,汤姆森在实验中发现所有原子都能释放出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______。如果你在当时的实验现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你推理获得的结论是______。
②卢瑟福等科学家在汤姆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提出了原子的______模型。
③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原子的微粒______不变,______可变。
(2)分子的构成:十九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早期的分子学说,部分观点如下:
观点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观点2:单质分子由相同种类原子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类原子组成。
观点3:分子不能用物理方法分割,化学方法可使它解离。
观点4:分子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质量总和。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按现代分子理论,观点1是否正确?______。
2.从元素角度谈谈你对观点2的认识______。
3.根据观点3,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用符号表示,下同),不变的微粒是______。
④原子、分子质量很小,为计算和使用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结合观点4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是采用以小比小使数值变大的计量原理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C.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组成它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D.1个分子质量一定大于1个原子质量
(3)离子的构成: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
①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写出金属锂(Li)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某种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以钴酸锂( LiCO2)为正极,以碳素材料为负极。在钴酸锂中钴(C)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根据物质组成分类,钴酸锂属于______。
(4)万物皆原子,原子是构成一切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图2是氢、氖、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你以氖气、氯化氢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为例,从原子直接或间接构成物质的角度,简要谈谈你对“原子是构成一切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的理解______。
化学与航天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以下简称“胖五”)发射成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胖五”两种发动机分别采用液氢、液氧做推进剂和煤油、液氧做推进剂,而旧的长征火箭采用的推进剂是有毒的偏二甲肼(N2H4)和液态四氧化二氮(N2O4),其燃烧时还会因泄露和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氮的氧化物。
①“胖五”的两种推进剂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
②科学家发现,煤在一定条件下加氢制得煤油,称之为煤的液化,属于______变化。
③写出煤油(以C12H16为例)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胖五”的两种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优点是______。
(2)铝合金在火箭制造中被广泛应用。
①铝合金中的铝化学性质活泼,原因是______。
②铝在岩石圈中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工业采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冶炼铝,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探究瓜子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有媒体报道:某品牌瓜子被查出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为了测定购买的瓜子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小莉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
①二氧化硫是无色气体,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相似,但能与氧气反应。
②二氧化硫可用作干果的防腐剂。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规定,二氧化硫在干果中残留量≤0.4g/kg。
③在沸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瓜子中的二氧化硫可以全部释放出来。
④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条件下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2)实验小莉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实验原理:乙装置用于吸收瓜子样品释放出的二氧化硫,碱溶液可选用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氮气流带出的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U型管中放入瓜子样品500g,按图示连接好仪器,向其中通入氮气。
第二步: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称得乙、丙装置总质量为458.5g。
第三步:再次连接好仪器,持续通入氮气,同时向烧杯中加入沸水给瓜子加热,至二氧化硫释放完全。
第四步:实验结束后,称得乙、丙装置总质量为458.6g(假定实验中不产生其它与碱溶液及生石灰反应的气体)。
③实验结果:通过计算,该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______。
(3)交流
①在第一步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在第三步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为确保实验结果准确,下列措施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序号)。
A.碱溶液要过量
B.装置气密性要好
C.实验中不能直接给瓜子加热
D.瓜子样品必须干燥
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序号)。
A.含添加剂的食品,若符合国家标准可食用
B.以饮料代替饮用水
C.霉变的大米经过多次清洗后可食用
D.购买食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④二氧化硫还可以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用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消毒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解析】解:图中标志为可回收物标志,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不能投入有如图标识的垃圾箱中,应投入有害垃圾标识的垃圾箱中。废口罩属于有害垃圾,应投入专门处理口罩标识的垃圾箱中;①废纸、②铝制易拉罐、④矿泉水瓶可回收加以再利用,属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可投入可回收物标志的垃圾箱。
故选:A。
根据图中标志为可回收物标志,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可回收物的特征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而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发生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B.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没有生成新物质,只发生物理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变化不但生成了新物质,往往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物理变化的微观解释来分析;
B.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C.根据粒子结构来分析;
D.根据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A图中是单质,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B图中是单质,不是化合物,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C图中是化合物,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D图中是混合物,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答案】B
【解析】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气分子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带火星木条辨别氧气与二氧化碳,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钡溶液中的氯离子与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氯化钡溶液中的钡离子能与硫酸钠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不能用氯化钡溶液辨别硝酸银溶液与硫酸钠溶液,选项说法错误;
C.碳纤维由碳原子构成,蚕丝纤维由蛋白质分子构成,蚕丝燃烧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碳纤维燃烧时无此气味,可以用燃烧法辨别碳纤维与蚕丝纤维,选项说法正确;
D.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氢离子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可用酸碱指示剂辨别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分子性质来分析;
B.根据离子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D.根据酸碱溶液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6.【答案】D
【解析】解:A、Cu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Na2CO3能与适量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故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子数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是人体的三大供能物质,其中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主要供能物质,选项说法错误;
B.水、空气、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学物质,不包括阳光,选项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无机物,葡萄糖属于有机物,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铅是一种重金属盐,有毒,不能代替氯化钠作为食品添加剂,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人体的供能物质来分析;
B.根据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基本物质来分析;
C.根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氯化铅属于重金属盐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全面,难度不大,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由溶解度表,20℃,氢氧化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09g、17.3g,均大于10g,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和酒精,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温度相同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是不同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9g,40℃碳酸钠饱和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49%,故选项说法错误。
D、20℃时,将足量二氧化碳通入饱和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20℃时碳酸钠难溶于酒精,则溶液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根据在20℃(室温)时的溶解度来划分的,溶解度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9g,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20℃时,碳酸钠难溶于酒精,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分类与分类依据(室温时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收集二氧化碳,进气导管应伸入集气瓶的底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收集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制备O2发生装置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1.【答案】BD B BCEF C2H4O2+H2O2=C2H4O3+H2O 25 50 过氧乙酸显酸性,能与铁反应
【解析】解:(1)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过氧乙酸(C2H4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C2H4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乙酸是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不含臭氧(O3)分子,选项说法错误;
D.C2H4O3中,碳、氧、氢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16×3):(1×4)=6:12:1,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D;
(2)凡是含有“”结构的物质都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研究发现,过氧乙酸分子结构中也含有“”结构,所以过氧乙酸也具有杀菌消毒作用。获得这一结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属于类比推理;故填:B;
(3)A.无色易挥发液体、D.易溶于水和乙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有酸性、C.有很强的腐蚀性、E.不稳定,易分解放出氧气、F.有毒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填:BCEF;
(4)醋酸(C2H4O2)与过氧化氢在室温下混合均匀,即可反应生成过氧乙酸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O2+H2O2=C2H4O3+H2O;故填:C2H4O2+H2O2=C2H4O3+H2O;
(5)①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2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体积为v,则:
1000mL×1g/cm3×0.5%=v×1g/cm3×20%
v=25mL
故填:25;
②量取25mL20%的过氧乙酸溶液需要用50mL的量筒量取;故填:50;
③过氧乙酸显酸性,能与铁反应,所以进行配制时,不能用铁桶;故填:过氧乙酸显酸性,能与铁反应。
(1)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来分析;
(2)根据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分析;
(3)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5)根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等的知识,难度不大。。
12.【答案】过滤 铝、镀锌铁 隔绝水和氧气
【解析】解:(1)佩戴口罩隔离新冠肺炎病毒,即能将病毒与空气分离,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过滤原理相似。
(2)①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铝、镀锌铁属于金属材料。
②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铁表面镀锌因其能隔绝水和氧气从而防止铁的锈蚀。
故答案为:
(1)过滤;
(2)①铝、镀锌铁;②隔绝水和氧气。
(1)根据佩戴口罩隔离新冠肺炎病毒,即能将病毒与空气分离,进行分析解答。
(2)①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进行分析解答。
②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隔绝氧气和水)与措施、金属材料的范畴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解:由图象可知pH=7时,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5g,
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5g×9.8%=0.49g
解:设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0.49g
x=0.4g
废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2%
2%>0.001%,所以不能直接排放。
答:该废水不能直接排放。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20g废液中含有NaOH的质量,然后再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出废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4.【答案】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 电子 原子可分,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荷的粒子 核式 原子核(或质子和中子) 核外电子(或电子) 不正确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H2、O2 H、O ABC 2Li+2HCl=2LiCl+H2↑ +3 盐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氖原子可以直接构成氖气;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先构成氯化氢分子,再间接构成氯化氢这种物质;氯原子和钠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先变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再间接构成氯化钠这种物质
【解析】解:(1)汤姆森之前,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是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1897年,汤姆森在实验中发现所有原子都能释放出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如果在当时的实验现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推理获得的结论是原子可分,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荷的粒子。
②卢瑟福等科学家在汤姆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③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原子的微粒原子核(或质子与中子)不变,核外电子可变。
故答案为:①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电子;原子可分,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荷的粒子;
②核式;
③原子核(或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或电子);
(2)1.按现代分子理论,观点1不正确,因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原子和离子;故答案为:不正确;
2、从元素角度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故答案为: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3、根据观点3,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答案为:H2、O2;H、O;
④A.由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知,相对原子质量是采用以小比小,使数值变大的计量原理,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说法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组成它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说法正确;
D.1个分子质量不一定大于1个原子质量,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小于1个铁原子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填:ABC;
(3)①锂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显+1价,金属锂(Li)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锂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Li+2HCl=2LiCl+H2↑;故答案为:2Li+2HCl=2LiCl+H2↑;
②在钴酸锂中,锂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钴(C)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则可知:(+1)+x+(-2)×2=0,x=+3.钴酸锂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答案为:+3;盐;
(4)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氖原子可以直接构成氖气;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先构成氯化氢分子,再间接构成氯化氢这种物质;氯原子和钠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先变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再间接构成氯化钠这种物质,所以原子是构成一切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故答案为: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氖原子可以直接构成氖气;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先构成氯化氢分子,再间接构成氯化氢这种物质;氯原子和钠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先变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再间接构成氯化钠这种物质。
(1)根据化学史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来分析;
(2)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元素的概念、化学变化的实质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以及物质的结构与分类来分析;
(4)根据原子与分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从学说的内容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描述出结构特点,再进行选择,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液氢、煤油 化学 C12H16+16O28H2O+12CO2 原料无毒,产物无污染 铝原子属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 2Al2O34Al+3O2↑
【解析】解:(1)①“胖五”的两种推进剂中属于可燃物的是液氢、煤油。
故填:液氢、煤油。
②科学家发现,煤在一定条件下加氢制得煤油,称之为煤的液化,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化学。
③煤油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12H16+16O28H2O+12CO2。
故填:C12H16+16O28H2O+12CO2。
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胖五”的两种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优点是原料无毒,产物无污染。
故填:原料无毒,产物无污染。
(2)①铝合金中的铝化学性质活泼,原因是铝原子属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
故填:铝原子属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
②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O34Al+3O2↑。
故填:2Al2O34Al+3O2↑。
(1)氢气燃烧生成水,煤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氢气和煤油都是可燃物;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胖五”的两种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优点是原料无毒,产物无污染。
(2)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通电条件下氧化铝分解生成铝和氧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氢氧化钠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CaO+H2O=Ca(OH)2 0.2g/kg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将产生的SO2全部排入乙装置 ABCD AD SO2+H2O=H2SO3
【解析】解:(2)①实验原理:乙装置用于吸收瓜子样品释放出的二氧化硫,碱溶液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
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氮气流带出的水蒸气,是因为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填:氢氧化钠溶液;2NaOH+SO2=Na2SO3+H2O;CaO+H2O=Ca(OH)2。
③二氧化硫质量为:458.6g-458.5g=0.1g,该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0.1g÷0.5kg=0.2g/kg。
故填:0.2g/kg。
(3)①在第一步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在第三步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产生的SO2全部排入乙装置。
故填: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将产生的SO2全部排入乙装置。
②A.碱溶液要过量,从而使二氧化硫完全被吸收,该选项正确;
B.装置气密性要好,以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正确;
C.实验中不能直接给瓜子加热,是因为直接给瓜子加热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故选正确;
D.瓜子样品必须干燥,以防止水分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正确。
故填:ABCD。
③A.含添加剂的食品,若符合国家标准可食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不能以饮料代替饮用水,是因为以饮料代替饮用水会导致饮料中的某些物质危害身体健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霉变的大米经过多次清洗后也不可食用,是因为清洗不能除去有害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购买食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确保身体健康,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D。
④二氧化硫还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化学方程式是:SO2+H2O=H2SO3。
故填:SO2+H2O=H2SO3。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计算二氧化硫含量;
(3)在第一步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在第三步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产生的SO2全部排入乙装置;
碱溶液要过量,从而使二氧化硫完全被吸收;
装置气密性要好,以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直接给瓜子加热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瓜子样品必须干燥,以防止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含添加剂的食品,若符合国家标准可食用;
不能以饮料代替饮用水;
霉变的大米经过多次清洗后也不可食用,是因为清洗不能除去有害物质;
购买食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确保身体健康;
二氧化硫还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选项
物质(杂质)
除杂方法
CuO(Cu)
将物质在空气中加热
B
MnO2(NaCl)
将物质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CO(CO2)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D
NaCl(Na2CO3)
将物质溶解后,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结晶
溶剂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40℃
20℃
40℃
水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难溶
难溶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芯片是用高纯硅制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