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1)
展开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总15题,计45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就能听到声音
C.发声的音叉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说明物件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D.物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是( )
A.υ固>υ液>υ气 B.υ液>υ气>υ固
C.υ气>υ固>υ液 D.υ固<υ液<υ气
3.下列关于声、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
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C.真空中的光速是3×108m/s
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5.如图是用小锤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敲时音调高,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B.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
C.甲的响度比乙的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高
D.两次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
6.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7.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这两个声音响度大、音调高的是( )
A.男中音音调高,女高音响度大
B.男中音响度、音调跟女高音相同
C.男中音响度大,女高音音调高
D.无法确定
8.放映电影时,银幕用的是粗糙的白布,这是因为( )
A.白布能发生镜面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
B.白布能发生漫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
C.白布能使光线发生弯曲,使人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
D.白布能发生镜面反射,使人能在某一方向看到银幕上的像
9.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雨后的彩虹 B.树荫下的光斑
C.池水看起来“浅” D.树在水中的倒影
10.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11.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位置的是( )
A.竖直上移玩具鸟 B.竖直下移平面镜
C.人向平面镜靠近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1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可能( )
A.等于 0° B.小于 60° C.等于 60° D.大于 60°
1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平板玻璃,在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红色蜡烛A,再另取一只未点燃的红色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色蜡烛看上去是红色,是因为它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造成的
B.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C.用纸板可以承接到蜡烛A的像
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
14.如图所示,一本物理教材掉到了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了人眼
B.小明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小红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C.小明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小红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D.小明和小红看到教材都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15.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者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B.甲、丙两者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C.乙、丙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
D.甲、丁两者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二、填空题(共7题,每空1分,计15分)
16.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结论是: 。
17.光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因此,如果甲同学通过一个平面镜看到别一名同学的眼睛,那么另一名同学也 通过平面镜看到甲同学的眼睛。
18.小明在湖边树荫下乘凉,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选填“树叶”或“太阳”)的实像。他看到湖水中有树的倒影,“倒影”是光的 现象形成的。
19.如图甲所示,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米,它的“倒影“距桥面 m.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
20.在明亮处,眼睛均正常的甲、乙两名同学,甲通过平面镜恰好看到了乙的眼睛,则乙从这一平面镜中 (“一定能”、“一定不能”和“可能”)看到甲的眼睛,这是因为 。
21.如图所示,某同学的身高为1.70m,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m处,他在镜中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当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过程中,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共3题,3+4+3=10)
22.画出图中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
23.(4分)如图是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时的光路图,请补画出法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并请标出反射角。
24.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做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每空2分,计30分)
25.(12分)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比 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停止,发声停止。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 (填“易”或“不易”)传声。
26.(1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 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另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 跟A的像重合。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通过图象 纸可以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 物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蜡烛 B 与 A 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 B,却好像点燃了,说明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如图乙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
27.(6分)小华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平时喜欢吹口琴,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他想弄清口琴的发声原理,便把自己的口琴拆开,发现口琴芯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的气孔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这些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发声,小华发现:在气流冲击下,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出的声音比较薄较短的铜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要低,对照小华的发现及示意图,推理填空:
(1)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 (填“快”或“慢”);
(2)右图的Ⅰ区是口琴的 音区(填“高”、“中”或“低”);
(3)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发生变化的是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华晨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总15题,计45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就能听到声音
C.发声的音叉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说明物件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D.物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分析】A、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
B、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的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固体中传播一般较快,气体中传播一般较慢;
B、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大声说话依然是听不到声音的;
C、发声的音叉我们看不到振动是因为音叉振动的幅度太小了;
D、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是( )
A.υ固>υ液>υ气 B.υ液>υ气>υ固
C.υ气>υ固>υ液 D.υ固<υ液<υ气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解答】解: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可以传播,但传播的速度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较小;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下列关于声、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
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C.真空中的光速是3×108m/s
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分析】(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其速度为3×108m/s,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该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真空中的光速是3×108m/s,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的声光现象,都是些基础知识的考查,识记性很强,只要记住即可。
4.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
A、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敲打每个瓶子时,音调不同,但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A中的空气柱最短,发出的音调最高,故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由于瓶子中装有水的多少不同,导致敲击时,振动快慢就不同,水少的振动快,故D的音调最高,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瓶周围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并且要知道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5.如图是用小锤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敲时音调高,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B.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
C.甲的响度比乙的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高
D.两次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
【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因此声音的音调相同;
由图知,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所以,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
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音色是不变的,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6.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选:A。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7.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这两个声音响度大、音调高的是( )
A.男中音音调高,女高音响度大
B.男中音响度、音调跟女高音相同
C.男中音响度大,女高音音调高
D.无法确定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男中音放声高歌,“中音”则说明音调低,“放声”则说明响度大;
女高音小声伴唱,“高音”则说明音调高,“小声”则说明响度小;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8.放映电影时,银幕用的是粗糙的白布,这是因为( )
A.白布能发生镜面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
B.白布能发生漫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
C.白布能使光线发生弯曲,使人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
D.白布能发生镜面反射,使人能在某一方向看到银幕上的像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解:粗糙的白布表面凹凸不平,白布把射来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但光线本身并不会弯曲,这样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这种反射属于漫反射。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现象,分析问题时注意反射光线是向一个方向还是向各个不同方向。
9.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雨后的彩虹 B.树荫下的光斑
C.池水看起来“浅” D.树在水中的倒影
【分析】①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②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看起来“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10.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实验中玻璃板如果不垂直于桌面,后面的蜡烛无法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②眼睛在A的一侧观察。
③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④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解答】解: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正确;
B、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正确;
C、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像等大,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
11.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位置的是( )
A.竖直上移玩具鸟 B.竖直下移平面镜
C.人向平面镜靠近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A、竖直上移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发生变化,故A正确;
B、竖直下移平面镜,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B错误;
C、人向平面镜靠近,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答题关键。
1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可能( )
A.等于 0° B.小于 60° C.等于 60° D.大于 60°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根据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入射角为6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明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平板玻璃,在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红色蜡烛A,再另取一只未点燃的红色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色蜡烛看上去是红色,是因为它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造成的
B.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C.用纸板可以承接到蜡烛A的像
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
【分析】(1)物体的颜色决定了反射光的颜色;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要发生折射。
(3)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像。
【解答】解:
A、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物体颜色一致的色光,因此红色的蜡烛看上去为红色是由于它吸收其它色光、反射红光引起的,故A错误;
B、我们能透过玻璃板看见“蜡烛B”实际上是光线经过两次折射所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纸板上,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眼睛从什么位置观察、刻度尺的作用等。
14.如图所示,一本物理教材掉到了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了人眼
B.小明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小红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C.小明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小红看到教材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D.小明和小红看到教材都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分析】(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光照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物体照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同一方向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解答】解:(1)物理教材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不会发出光线,故A错误;
(2)教材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照在上面发生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所以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镜面反射是将光朝同一方向反射,漫反射是将光朝各个方向反射,这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实例中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所以本题关键在于“不同位置”上都能看到。
15.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者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B.甲、丙两者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C.乙、丙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
D.甲、丁两者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调相同;
甲、乙、丙的振动幅度相同,所以它们的响度相同;
甲、丙、丁的波形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色相同。
A、甲、乙的响度相同,音色不同,故A错误;
B、甲、丙的响度相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乙、丙的响度相同,音调不同,故C错误;
D、甲、丁的音色相同,音调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振幅和音色。
二、填空题(共7题,每空1分,计15分)
16.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 ?。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结论是: 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音叉的振动微小,观察起来现象不够明显,借助轻质小球可将振动的效果放大,便于观察,这属于转换法;
(3)响度大小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
(1)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用轻质的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使现象更易于观察,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
(3)加大力度敲音叉,会发现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3)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和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振幅大小,以及转换法在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17.光在反射时,光路是 可逆 的。因此,如果甲同学通过一个平面镜看到别一名同学的眼睛,那么另一名同学也 可以 通过平面镜看到甲同学的眼睛。
【分析】当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进入一个人的眼睛,如果反射光线变成入射光线,那么入射光线就会变成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就是光路的可逆性。
【解答】解: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因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可知,原来的入射光线成为反射光线,甲同学从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也可以从该平面镜中看的甲同学的眼睛。
故答案为:可逆;可以。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路可逆”在生活中产生的现象,解释时要结合光的反射定律(主要是两角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18.小明在湖边树荫下乘凉,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 太阳 (选填“树叶”或“太阳”)的实像。他看到湖水中有树的倒影,“倒影”是光的 反射 现象形成的。
【分析】(1)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解答】解:树叶间有空隙,形成一个个小孔,树荫下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小孔成的实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湖水中树的倒影是树经湖水这个“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太阳;反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考查了生活当中出现的光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19.如图甲所示,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米,它的“倒影“距桥面 6 m.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7:25 。
【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根据钟表在平面镜中成像判断实际时间的方法:
作图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的实际情况;
翻看法: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相对平面镜对称,根据这个特点把试卷翻过来观察,即可得出实际时间。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彩虹桥的像和彩虹桥到水面的距离相等,都是3m,所以它的“倒影“距桥面6m。
方法一: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即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中钟表指针的实际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5。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5。
故答案为:6;7:25。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辨识平面镜中钟表的示数是常考问题,应予以重视。
20.在明亮处,眼睛均正常的甲、乙两名同学,甲通过平面镜恰好看到了乙的眼睛,则乙从这一平面镜中 一定能 (“一定能”、“一定不能”和“可能”)看到甲的眼睛,这是因为 光路是可逆的 。
【分析】当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进入一个人的眼睛,如果反射光线变成入射光线,那么入射光线就会变成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就是光路的可逆性。
【解答】解:根据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既然乙的眼睛反射出的光线能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后进入甲的眼睛,那么逆着这束光线,光路仍然是成立的,也就是从甲的眼睛反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的反射后会进入乙的眼睛,所以乙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
故答案为:一定能;光路是可逆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活中产生的“光路可逆性”现象,解释时要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1.如图所示,某同学的身高为1.70m,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m处,他在镜中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1 m,当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过程中,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是由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点,所以某同学在镜中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他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m;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当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过程中,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虚;1;不变。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三.作图题(共3题,3+4+3=10)
22.画出图中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点评】发光点发出的光线,反射光线若经过特定的点,作出发光点的像点,利用数学上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迅速做出反射光线,再补出入射光线是最快最准确的方法。
23.(4分)如图是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时的光路图,请补画出法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并请标出反射角。
【分析】光在水面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根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解答】解:先过入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已知入射角为90°﹣37°=5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53°,在空气中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折射和反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角和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中。
24.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做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分析】本题有两种作法:
第一种作法: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发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第二种作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解答】解: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CA、DB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在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C、SD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二种作法:先过C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同理画出反射光线DB的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S的位置,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提供了两种解题思路: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发光点或先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像点。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每空2分,计30分)
25.(12分)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 固体 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金属丝 比 棉线 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振动 停止,发声停止。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 不易 (填“易”或“不易”)传声。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声在松驰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
【解答】解:(1)利用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该部分停止振动,则不会产生声音;
(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
故答案为:(1)固体;(2)金属丝;棉线;(3)振动;(4)不易。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6.(1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 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另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 跟A的像重合。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通过图象 纸可以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 等于 物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蜡烛 B 与 A 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 B,却好像点燃了,说明像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如图乙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 。
【分析】(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成像物体的像和镜后和像对比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距等于物距;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 B,却好像点燃了,说明像是虚像;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故答案为:
(1)位置;等于;
(2)相等;
(3)虚;不能;
(4)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不能重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27.(6分)小华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平时喜欢吹口琴,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他想弄清口琴的发声原理,便把自己的口琴拆开,发现口琴芯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的气孔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这些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发声,小华发现:在气流冲击下,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出的声音比较薄较短的铜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要低,对照小华的发现及示意图,推理填空:
(1)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 慢 (填“快”或“慢”);
(2)右图的Ⅰ区是口琴的 低 音区(填“高”、“中”或“低”);
(3)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发生变化的是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分析】(1)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口琴在发生时是铜片在振动,较厚较长的铜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3)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振幅有关。
【解答】解:(1)口琴在发生时是由于铜片在振动,较厚较长的铜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2)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图知Ⅰ区的铜片较厚较长,Ⅱ区次之,Ⅲ区较的铜片薄较短,故Ⅰ区发出的音调最低,Ⅲ区发出的音调最高。
(3)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发生变化的是响度。
故答案为:(1)慢;(2)低;(3)响度。
【点评】本题考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属于一道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
粤沪版物理九上 期末物理试卷(1)(含答案): 这是一份粤沪版物理九上 期末物理试卷(1)(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3):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3),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5):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5),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