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检测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200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检测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200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检测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200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检测 试卷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检测 试卷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填空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mǎ) 甚蕃(fàn) 契约(qì)
B.卸却(xiè) 隐逸(yì) 掩映(yǎn)
C.洗濯(zhuó) 打拱(gǒng) 菌子(jǔn)
D.亵玩(xiè) 拖沓(tà) 鲜有闻(xiā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累赘 譬如 执笔 揽住
B.慎重 大抵 妥帖 修葺
C.生疏 鞠躬 恩惠 驿路
D.朦胧 商灼 恳切 业绩
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B.吐鲁番大戈壁天气炎热,实在是人迹罕至。
C.不管别人怎么糗他,他都只是付之一笑,从不生气。
D.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因为他们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4.下面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一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爱莲说》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洁品质。
C.《爱莲说》中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四个角度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
D.《陋室铭》中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性。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其作者是思想家、学者梁启超。
D.宋朝文学家刘禹锡的《爱莲说》中的“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陋室铭》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
二、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6.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七年级(3)班学完周敦颐的《爱莲说》后,打算开展一次以“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相信你一定会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策略方法·听说策略】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文化传承·文化积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咏“莲”的名言佳句,请根据你的积累写两句完整的诗句。
(3)【阅读与鉴赏·批判性思维】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褒莲花贬牡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7.【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徳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1)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形:________________
(3)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____
(4)濯清涟而不妖 妖:________________
(5)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中,莲具有_____________的品格。
8.【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有删改)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
(2)可以调素琴 调:____________
(3)或陈于前 陈:____________
(4)妻子不觌 妻子:____________
2.选出与“乃引客就观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而乱书围之
D.无丝竹之乱耳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5.乙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文都是以书屋为写作对象,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 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 妖:___________
③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
④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菊是___________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___________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
4.《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②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③也。
【注】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不见:不被人知道。③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不蔓不枝 ___________
(2)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
(3)兰甚似乎君子 ___________
(4)其香蔼然 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1.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⑥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3.选文第⑥段以诗句结尾有何作用?
4.有评论说本文构思巧妙,请指出具体表现(注:着眼全文)。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娘
邵火焰
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他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他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时间,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儿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儿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的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当。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知不觉地笑了。
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得怎么累。
⑧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周的忙碌和劳累。
⑩一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⑪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⑫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
1.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第④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1)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2)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4.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她的感觉就是“累”。你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默写题
13.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有两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两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景色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五、填空题
14.文学常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___,唐代诗人、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早年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它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茂叔,__________哲学家、理学家。著有《太极图说》《__________》等。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六、写作题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的路漫长、曲折,有时还会迷茫、黑暗,需要一盏灯来照亮我们,指引我们,让我们不迷失方向,走向成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明灯,一路指引着你,鼓励着你走向远方。
请以“心中的明灯”为题写一篇文章,把你的故事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主要写自己的经历,感悟;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中的“蕃”应读fán;C项中的“菌”应读jùn;D项中的“鲜”应读xiǎn。
2.答案:D
解析:“商灼”应为“商酌”。
3.答案:A
解析:“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用错了对象。
4.答案:D
解析:“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5.答案:D
解析:《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6.答案:(1)莲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故而中国文人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在中国莲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是最优美的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和造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莲文化,去尽情领略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吧。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3)其实,牡丹以它硕大的花朵、鲜艳的色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是值得赞赏的。至于世人追名逐利,以拥有牡丹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则不能怪罪于牡丹。
解析:
7.答案:1.大 形体、躯体 只 艳丽 应当
2.(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4)(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3.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坚贞高洁、正直不阿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则:就。名:动词,出名,有名。(2)云:说。何:什么。陋:简陋。之:宾语前置标志。“何陋之有”是倒装句式,翻译时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3)之:助词,的。甚:很,非常。蕃:多。(4)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的能力。前两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抓住了台阶、苔藓、绿草、门帘等景物,写苔藓爬上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帘中,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故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最后一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突出莲的高尚品格,概括作答即可。
8.答案:1.出名,有名 调弄 陈列 妻子儿女
2.C
3.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4.(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于是自己笑(自己)说:“这不就是我说的鸟窝吗?”
5.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6.甲书屋的特点是简陋。乙书屋的特点是书多。
解析:2.本题老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的能力。例句“乃引客就观之”中的“之”是代词。A项,助词,的。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代词。D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根据句意“(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来划分即可。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斯”,这;“惟”,只;“馨”,这里指德行美好;“辄”,就。
【参考译文】
【乙】我的屋子里,有的书放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作为)枕头垫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和书在一起。(如果)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来看我,(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间或我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自己笑(自己)说:“这不就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带领着客人走近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它确实像是个鸟窝啊!”
5.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乙文中“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的意思“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可知书巢特点。
6.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甲文“斯是陋室”可知,书屋的特点是简陋;根据乙文“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等句可知,书屋的特点是书多。
9.答案:1.只 (过分)艳丽 应当 开始,刚刚
2.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3.隐逸(者) 耐寒
4.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
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回答“原因”时,从写法、主旨等角度解说,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1.一定要在语境中解词。
2.①之:助词,的。甚:很,非常。蕃:多。
②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茎。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根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菊是“隐逸者”的象征;根据“耐寒唯有东篱菊”可知,菊有“耐寒”的特点。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所以,作者对莲是喜爱的、赞美的。在《咏菊》中,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着在瓦上,芭蕉折断荷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金粟一般的花蕊刚刚绽开,让早晨更多了几分清香。“荷”与菊相比,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所以,诗人对荷是不喜爱、鄙弃的。
10.答案:1.(1)生枝茎 (2)少 (3)很,非常 (4)……的样子
2.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3.(1)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散发出香味。
4.①无人赏识的时候能耐得住寂寞;②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③善于把握时机施展才华;④不随世俗浮沉而洁身自好;⑤淡泊名利而身正名清。(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3.【乙文文言文大意】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散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有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1.答案:1.“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她讲出了小茅屋的来历。
2.“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3.从结构上说,题目含有“梨花”,文章末尾诗句有“梨花”,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更加完整。从内容上说,诗句既承接和总结上文多处描绘梨花树林的美好景色,又以花喻人,即人像梨花一样洁白美好。“驿路梨花处处开”也象征着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4.文章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序,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解析:
12.答案:1.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子孙的人。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很累能看出她勤劳;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她善良;从玉叶婶抱过孙子亲,并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能看出她对子孙的疼爱。
2.这段插叙了玉叶婶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作铺垫。
3.(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叶婶内心的轻松、愉快。
(2)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她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她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
4.示例一:我同意第一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有“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安康幸福。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家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
解析:
13.答案:(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14.答案:(1)刘禹锡 铭 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2)周敦颐 北宋 通书 说
解析:
15.答案:【优秀范文】
心中的明灯
我自认为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我暴躁冲动,常常因理解力低而被人嘲笑。我期望在所谓的励志书中寻找安慰,可阳光从未照到我的身上。
那天,考试又没有及格,我抵抗不了负面情绪的侵袭,在外面漫无目的地遛了很久。我不想回家。想到父母那关切的面庞,我就会感到深深的内疚。街灯迷离,灯光洒在公园的小道上。远处,高楼上的霓虹灯不停闪烁,散发出独特的迷人的光。时下流行的歌曲把公园围绕,而此时这悠扬的乐声在我心中就好似噪声一般,令我越加烦躁。
公园一角,我特地选了一处没有太多光线的角落,横躺在公园的长椅上,嘴里叼着一根竹签,看着天空。天上没有太多的星星,死气沉沉的,我不知道这广阔的天地还有没有自己的一处角落。
算了,还是回家吧。刚进家门,门口的灯光吸引了一只小飞蛾,我举起书包便打。它“啪”的一声跌落在地,纤细的触须上下不停地摆动着,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翻不动身,只能望“灯”兴叹。我对它吹了一口气。谁知,它竟凭这股力量“站”了起来,我顿时一惊。只见它抖了抖翅膀,却还是飞不起来。我以为它会放弃,出乎意料的是,它仍坚持不懈地向灯光的方向爬着,爬着……我怔怔地看着它,似乎明白了什么。如此渺小的生命尚且如此坚毅,如此顽强,更何况我呢?它的梦想是寻找灯,于是它便不畏炽热,不畏生死;我的理想却似西天取经之路,我畏惧了困难,从而变得迷茫,以为整个世界都要与我作对。
但此刻我恍然大悟:飞蛾因为有了希望与信念,便将炽热看作温泉;一直以来,我缺了一盏灯——希望与信念。我开始明白,只要有了这盏灯,我就不会迷失方向,即使路途中长满了荆棘,那又有何畏惧?我多么庆幸看到了那只小飞蛾,它让我找到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恒久地亮着。于是,我坚定地打开了书。
时至今日,我依旧握着那盏迷茫时觅见的灯。它的光芒散发着坚定的梦想,正在前路闪耀。未来的日子,它依然会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伴我走过每段迷失的夜路,让我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解析:【写作指导】
该题为命题作文题。“心中的明灯”由两个关键词组成:“心中”“明灯”。“明灯”指明亮的灯,比喻引人朝光明方向前进的人或事物。由材料可知这里的“明灯”是比喻义,着眼于希望、光明、指引、温暖、关爱、呵护。要展开联想,可以写情感之灯,如父爱、友情;可以写人物之灯,如牛顿、孙中山;可以写品质之灯,如坚强、诚信、善良;可以写事物之灯,如文学经典、贝多芬乐曲;可以写心理之灯,如梦想、希望、信仰。“心中”表明要写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由此即可选定“……是我心中的明灯”。根据材料,揣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什么有过怎样的迷茫、黑暗,差点儿迷失方向,然后遇到了什么,指引、鼓励自己走出迷途,走向成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很多,注意所选内容要具体、典型,突出迷茫和光明的对比,侧重遇到明灯的过程和心理变化,完成自我思想的完善、提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过关检测卷2022-202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名句填写,语文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浅层次阅读理解,深层次阅读赏析,阅读下文,完成27-30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检测卷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积累,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