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中考语文名师复习:第三十二讲选材
展开
这是一份2018届中考语文名师复习:第三十二讲选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材的原则,选材的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主题和题材是作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所以,我们写作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血肉,为承载灵魂而服务;选材,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选材得当,就犹如作文打好了坚实的地基,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考试时,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作文主题与中心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且能吸引读者、打动老师的材料,是考场高分作文的重要保证。
, 技法荟萃)
1.选材的原则
选材要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慧眼独具,以新制胜。
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生活,坚持只选新的,不选旧的;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只选深刻的,不选浅薄的;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
2.选材的方法
技巧一:素材积累多元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只能“望纸兴叹”。所以海明威说:“如果一个作家停止观察,那他就完蛋了。”
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素材。从途径看,通常有两条渠道:直接观察,就是到生活中去,看、听、闻、尝、摸、踩、想;间接观察,就是通过阅读书籍,听他人转述,收看收听影视广播,浏览互联网,吸收别人的生活体验,获取第二手信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细致、勤勉、善思。从内容看,和“我”有关的素材十分宝贵,它们可以给人真实感、亲切感;无“我”的素材同样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视野更开阔,境界才更高。
如:中考作文“漫步历史”,从《诗经》中孑然独立的女子写起,说到陶渊明的东篱采菊,李太白的月下独酌,一直谈到范仲淹的壮志难酬,林黛玉的“冷月葬花”,写出了自己收获的“淳朴与感动”,盛赞了古代诗词曲赋“像一条遒劲的树根”“滋润着华夏民族的灵魂”。由此可见,充实的内容与作者的广泛积累是不可分的。
技巧二:取舍加工典型化
素材毕竟只是作文的原始材料,要成为“题材”,还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首先要去伪存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得来的材料,有可能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即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不定也会被假象悄悄地蒙蔽,因此,一定要甄别素材,确保真实,以防误导读者,混淆视听。
其次要去粗取精。“意犹帅也”,材料一定要听帅令,跟帅走。如果某个材料与文章中心搭不上边,即使它再怎么催人泪下,千古难觅,就这篇作文而言,你只有一个选择——忍痛割爱。如果它只是跟中心隐隐约约有点联系,那不到万不得已时也尽量不用它。只有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才是真正的“精华”。
如:作文题“爱是________”,爱是美好的语言,爱是无私的奉献,关于“爱”,可说的实在太多太多。一考生并未把琐琐碎碎一股脑儿全搬出来,而只写一个内容——母爱是一杯水。每天一早醒来、上学之前、放学到家,妈妈总要为“我”倒上满满一杯水,叮咛“我”喝下去,可“我”常常偷偷地倒掉一大半。前些天,妈妈出差,“我”不再坚持喝水,终于嘴唇干裂,嗓子发炎,被迫输液。现在,“我”每天乖乖地主动喝水了。这样的材料就能发挥“以一当十”的奇效,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技巧三:单一材料扩散化
为了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是一个好办法。
对一个材料的精华部分展开充分的描写也是一个好办法,关键处浓墨重彩地描绘一番,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写景状物就会栩栩如生。
如作文“分享”,写“我”与姐姐分吃苹果:“我狠狠地咬上一大口后还给她,紧张兮兮地盯着苹果和姐姐的脸,当姐姐很淑女地咬了一口又递给我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在姐姐含笑的目光中再咬一大口……”,这样的描写就非常细腻,非常传神。
把不同的材料搭配、组合,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往往也可以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如用下面这段话来论证“要善纳人言”,就既有说服力,还颇有气势: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家破国亡的下场?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反过来说, 假如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 ?假如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怎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技巧四:叙议角度个性化
“良桐方能斫美琴”,具有独特价值的优质材料才能打造出好文章。首先,要尽量选取熟悉的材料。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的成长历程,亲身经历的事情,实际去过的地方,往往与众不同,而且稍加回忆便能历历在目,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其次,要尽量选择新颖的材料。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和各种资料,发现生活中常人易于忽视的新鲜事物,挖掘旧资料中特有的某种含义,捕捉最新发生的新信息、新成果、新问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耳目一新。另外,选取角度小一点的材料更容易写出深度。小人物、小物件、小事情,“看似平常实奇崛”,反而更具有典型意义,更能发挥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佳作欣赏】
打开一扇窗
望着那女孩离去时活泼的倩影,我一时陷入沉思当中。那女孩教会我如何为心灵打开一扇窗(开头扣题,设置悬念)。
夏天被一声声蝉鸣迎了过来(表达生动),但打心底我恨透了夏天,因为炎热的天气不给你一丝逃跑的机会。所以一到夏天我的心也跟着浮躁了起来。
一天,我从补习班出来,到了车站,太阳如一个油淋淋的鸡蛋黄淋了下来,天空似乎发出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车站牌似乎要被烤焦,远远的湖水似乎也要沸腾起来。“什么鬼天气!”我嘟囔着(写天气的炎热及对它的“恨透”以至咒骂,为下文做铺垫)。
不过我的救星来了,一辆公共汽车开了过来,我不顾一切地跳了上去,找了一个位置一屁股坐下。不知何时旁边又坐了个比我小两三岁的女孩子,手中和我一样拿着一个矿泉水瓶,天气太热了,我早早就将水一饮而尽(“一样”,但其实又“不一样”)。
“哥哥,你能帮我打开一下窗户吗?”一声甜如蜜糖的话(确实很“甜”)从旁边传了过来,我侧过脸,只见那女孩扎着两条麻花辫,有瓷器般光洁白皙的皮肤,脸上浮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笑意(简洁的外貌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灵美)。
“开什么窗,车里开着空调,一开窗岂不热煞我也?”我调侃道。
小女孩用手指指向窗外,示意向外看。映入眼中,像是一个巨大的麻袋,似乎装着不少塑料瓶,视线向下移,竟是一个矮小的老人,背弯得像个虾米,皮肤被烈日烤得焦黑,光着脚行走着,五官聚拢,表情痛苦,显然,他以捡破烂为生。[来源:学+科+网Z+X+X+K]
公共汽车正遇到交通拥堵,老人越来越近,我转过脸,看见女孩那双清澈得如清泉的眼瞳,怔住了。
红灯转成绿灯,我好像被针刺了似的一个激灵,打开窗户,女孩将手中的瓶子递放在我手中,老人接住这两个瓶子,抬起头,给了我们一个和善的微笑(写老人的表情由“痛苦”而“微笑”,其实是在间接地写“小女孩”)。汽车启动了,我看见老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似乎读懂了些什么。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窗轻轻推开,又将自己的帮助献给他人,他会收获得更多,因为此刻暖人的春晖也透过窗户,悄悄射进心房,让心灵不再阴霾 (这就是“我”读懂的内容。此处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中心)。
【亮点扫描】
本文角度新颖,真实典型。打开一扇车窗,将空塑料瓶递给捡破烂的老人,其实同时也就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这种虚实结合的构思,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天热难耐——坐上空调车——接到开窗请求——不愿开窗——明白真相”,一波三折的叙述,也为本文增色不少。[来源:Z。xx。k.Cm]
就题材的选择来看,打开车窗,递出一个空塑料瓶,这实在是生活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了,我们根本无需怀疑它的真实性。但作者正是透过这样的小事,捕捉了别人所没有看到的新东西,领悟到了“推开自己的心窗,让暖人的春晖射进别人的心房,也让自己的心灵充满阳光”这一精神,主题既明确集中,还颇有深度。
作者较深厚的写作功底,还使他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好的作文材料的效用。无论是对炎热天气的描写,还是对小女孩和老人言行举止的刻画,作者都能恰当展开,绘声绘色。个人内心的波动,虽用笔不多,也充实了内容,让人感同身受。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文章恐怕就要陷入“空洞”的泥潭之中了。
, 随堂演练)
1.辨析以下所给的材料,哪些符合题意?哪一个最典型?
题目:慈母心
题解:
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
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动情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感动读者。
选材:
(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
(3)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4)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线为孩子钉纽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
(6)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以上材料,前五项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材料(1)失之肤浅平淡,这样地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与之相比,材料(2)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减低。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必须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材料(5)也较生动,并且把题目翻出新意来,但有其特殊性,不是人人可用的材料。材料(4)能写出老师有颗“慈母心”,可供选择的材料虽多,但如无突出的材料会写得平淡。材料(6)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合本文的主题。相比较,材料(3)最具有时代感,因而有一定的典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材料可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
2.根据选材要求,辨析选材之优劣。
题目:我的邻居
题解:
(1)这个题目是有限制的。它要求记叙的对象只能是自己的邻居。
(2)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从一个或几个侧面写邻居的思想和性格,从而反映出文章的思想倾向和观点。
(3)就题目看,显然还要求写出邻居与作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选材:
(1)我的邻居是位孤老太。她热心做好街道和邻里工作,10多年来,为街坊邻居排忧解难,大家都很尊重她,也很想帮她做些事,但总被她婉言谢绝;她临终时,还把几十年的积蓄30000元人民币全都捐赠给了托儿所。
(2)我邻居家的冬冬,是我的同班同学。他自小聪明好学,成绩在我班总是第一;他还乐于助人,经常帮我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可是,由于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最后又离了婚。冬冬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成绩日益下降,最终被迫辍学,回乡下奶奶家去了。
(3)我家与邻居杜伯伯家因占用公用楼梯放破烂而引起了争执,两家多年来互不理睬。这次老屋拆迁,我们都将迁入新居,在告别老屋的前夕,我父母经过思想斗争,终于带着我一起到杜伯伯家赔礼道歉。大人们两鬓都已挂上了银丝,小孩们也都已长大了;夜色浓,但格外温馨,两家人谈了很久很久。
(4)我的邻居小王是位个体户,开始,我家用老眼光看他,背后议论他是“死要钱”,称其为“孔方兄”。一次,爸爸出差了,妈妈在家里得了急性阑尾炎,我吓得直哭。小王知道后,立即放下自己手中的活,和我一起把妈妈抬下楼,并找车送到医院,又用他自己的钱替我们交了入院费,办理手续,跑前跑后,忙了半天,把自己的生意也耽搁了。从此,我们终于了解到他除了能勤劳致富外,还有一颗热爱生活、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5)邻居赵大婶是位下岗工人。下岗后,大婶在家里也闲不住,做饭、炒菜、洗衣,把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全家人生活很愉快。
材料(1)(5)的人物很正面,可以写出一个好邻居形象,但不易于写出人物的“立面”。似乎“我”也很难与她们有过深的交往,很难写出邻里之间的“特定关系”。材料(2)的主人公既是邻居又是同班同学,二者的“特定交往”是可以写的,也容易写出真情。但父母离婚导致的悲剧似乎与表现“邻居”性格关系不大,所以最好不选用。材料(3)显然主要不是写“邻居”,重点似乎是在解决一场曲折的纠纷,不合题意。材料(4)最合适。人物性格比较丰富,两家又有特殊的“交集”,在写对人物全面认识的过程中,文章结构容易写出曲折,写出真情,写出特殊的感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42讲 选材与加工(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42讲选材与加工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42讲选材与加工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19讲 作文审题、立意与选材,文件包含第19讲作文审题立意与选材教师版docx、第19讲作文审题立意与选材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二)选材与布局,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