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3.2 *蜀相教案
展开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
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杜甫
杜甫(712-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文学常识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1.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2.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3.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
4.讲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三)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
诵读诗歌 尽凭吊之意
任务设计:
1、诵读
全班自由朗读,注意读音、节奏。
听名家朗读
2、读下面对联,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联
“二川”指:荆州、益州 “六出”:六出祈山 “七擒”指:七擒孟获 “东和北拒”:指联吴抗曹。巧妙地运用了数字和东西南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
3、读《蜀相》,找出诗中哪些字句指向诸葛亮,并说出理由或作用。
①标题。
理由: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作用: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诗人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三顾频烦”三顾茅庐的典故,言刘备之求贤若渴,从侧面反映诸葛亮之才干出众。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既言诸葛亮雄才大略,亦暗含事业艰难之意。
“两朝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言其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力,又有维持之劳,堪称居功至伟。
“老臣心”言其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指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痛惜心情。
小结:颈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在刘备的诚恳邀请下出山并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一心一意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这两句是概括,也是评价,而且饱含深情。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任务二:
品读 感受诗情
任务设计:
1、杜甫写《八阵图》、《咏怀古迹五》(其五)、《古柏行》等写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是杜甫最为崇敬的古人之一。《蜀相》是哪个字最能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向往和急迫之意呢?并分析。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表达对诸葛亮是十分崇敬、心向往之。“寻”最具表现力。
理由①初到成都就前往瞻仰、参拜。②“寻”最具表现力。“寻”说明是有意识地寻访,“何处寻”表现了一种钦慕和迫切之感。
2、“柏森森”有何作用?
①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渲染气氛;②借景抒情, “森森”茂密、繁多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说明有人在悉心维护,表明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③具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3、 “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有人认为这两个字描写的是武侯祠的寂寥冷清,仅有杜甫形单影只地前来拜谒,有人认为“草芳春色,鸟报好音,乌知予心之悲?” 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你赞同哪种看法?
赞同表达崇敬
①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树,不只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古柏行》“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的诗,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老柏树。不言而喻,丞相祠堂之所以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何况此时成都并无战乱,平和安乐,又值春光明媚之际,很难想象祠中会空荡寂寥。
②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的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再幽媚,鸟声再动听,也入不得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空好音”。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诗人自己呢?这两句为什么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诗中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首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包括诗人自己。
这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恨而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借痛悼诸葛亮的遭际,寄托了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抒发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感叹。
小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会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主题归纳
这首诗借游览武侯祠,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的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四、学习评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岁暮
唐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爱是吝惜。
1、下列时这首诗的赏折,不恰的一项是 ( )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善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B.颌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D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他乡的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报国无门的寂寞,怀才不遇的寂寞)
2、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4分,答出一点给2分)
3、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话诗人,诵读感悟觅诗心,探讨交流悟诗情,拓展延伸明诗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