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3课(蜀道难 *蜀相)(1)蜀道难(教案) 教案 34 次下载
- 第03课(蜀道难 *蜀相)(1)蜀道难(学案) 学案 25 次下载
- 第03课(蜀道难 *蜀相)(2)蜀相(教案) 教案 30 次下载
- 第03课(蜀道难 *蜀相)(2)蜀相(学案) 学案 24 次下载
- 第4课(*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1)望海潮(课件) 课件 36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学课件ppt
展开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杜甫(712-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 最后因贫病而死。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近体诗 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 规定如下:1.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2.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3.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4.讲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 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 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任务一: 诵读诗歌 尽凭吊之意任务设计: 1、诵读正字音2、读对联,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3、找出诗中哪些字句指向诸葛亮,并说出理由或作用。
诵 读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听名家读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3、读《蜀相》,找出诗中哪些字句指向诸葛亮,并说出理由或作用。①标题理由: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作用: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3、诗中哪些字句指向诸葛亮,并说出理由或作用。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诸葛亮的丰功功绩。“三顾频烦”三顾茅庐的典故,言刘备之求贤若渴,从侧面反映诸葛亮之才干出众。“天下计”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既言诸葛亮雄才大略,亦暗含事业艰难之意。
3、诗中哪些字句指向诸葛亮,并说出理由或作用。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两朝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既有开创之力,又有维持之劳。“老臣心”言其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3、诗中哪些字句指向诸葛亮,并说出理由或作用。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满襟”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指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痛惜心情。
小 结 ①标题指明诸葛亮 ②颈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这两句是概括,也是评价。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③尾联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任务二: 品读 感受诗情任务设计:1、《蜀相》是哪个字最能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向往之意呢?并分析。2、“柏森森”有何作用?3、 “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如何理解 ?
1、杜甫《八阵图》、《咏怀古迹五》(其五)、《古柏行》等都写诸葛亮, 可见诸葛亮是杜甫最为崇敬的古人之一。《蜀相》是哪个字最能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向往意呢?并分析。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表达对诸葛亮是十分崇敬、心向往之。“寻”最具表现力。理由①初到成都就前往瞻仰、参拜。②“寻”最具表现力。“寻”说明是有意识地寻访,“何处寻”表现了一种钦慕和迫切之感。
2、“柏森森”有何作用?①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渲染气氛;②借景抒情, “森森”茂密、繁多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说明有人在悉心维护,表明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③具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3、 “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有人认为这两个字描写的是武侯祠的寂寥冷清,仅有杜甫形单影只地前来拜谒,有人认为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你赞同哪种看法?赞同表达崇敬①高大茂密的柏树,不只是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古柏行》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老柏树。不言而喻, 丞相祠堂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何况此时成都并无战乱,平和安乐,又值春光明媚之际,很难想象祠中会空荡寂寥。
赞同表达崇敬②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的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再幽媚,鸟声再动听,也入不得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空好音”。
4、诗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诗人自己呢?指失败的英雄, 这首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也包括诗人自己。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为什么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这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恨而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借痛悼诸葛亮的遭际,寄托了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抒发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感叹。
小结: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主题归纳这首诗借游览武侯祠,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的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岁暮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爱是吝惜。
1、下列时这首诗的赏折,不恰的一项是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善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B.颌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岁暮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学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葛亮,学习目标,概括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集体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学任务,直击高考,选学任务,解析济扶助,素养分层作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三顾频烦天下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蜀道难 *蜀相)3.1 蜀道难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蜀道难 *蜀相)3.1 蜀道难课堂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文本助读,二文言快读,三名篇赏读,四佳作展示,五晨读快练,一课文助读,一词多义,二基础梳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