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岳阳楼记》课件+作业+思维导图+素材 课件 9 次下载
- 12《醉翁亭记》课件+作业+思维导图+素材 课件 10 次下载
- 14《诗词三首》课件+作业+思维导图+素材 课件 10 次下载
- 15《故乡》课件+作业+思维导图+素材 课件 7 次下载
- 16《我的叔叔于勒》课件+作业+思维导图+素材 课件 5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湖心亭看雪作业课件ppt
展开“讲练结测”单元教学法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学习活动(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二)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三)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陶庵梦忆》八卷,是张岱传世作品中著名的一部。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四)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沆 砀 铺毡 喃喃更定 更有此人 强饮
chóng zhēn( ) cuì( )衣 雾sōng( )
(一)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今义:跟“黑”相对的颜色。
(二)一词多义 1.是:是日(这 代词)是金陵人(表判断 判断动词) 2.更:更定矣(gēng,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量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还 副词) 3.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4.一:上下一白(全 副词) 余拏一小舟(一只 数词)
(三)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 点拨: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2.省略句见余大喜 点拨: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点拨:倒装句,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五)名句积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听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助读题,绘制本文结构思路导图。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五)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绝:消失。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原文: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这一天。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止,停。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原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焉:怎么,疑问代词。更: 还。强:尽力。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原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勾画批注)。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六)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1.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合作交流】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合作交流】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合作交流】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合作交流】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交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合作交流】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7.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舟子的话表现出作者深夜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痴”字既表明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又含有对故国割舍不下的怀念之情。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8. 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并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合作交流】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9. 文章是写看雪,但第三、四段主要写人,是否离题? 【合作交流】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 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本文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 此。所以不离题。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表达难点和表现手法。课前观看本课【重难点微课】视频,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七)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合作交流】从“舟中人两三粒”及舟子其人出场发声来看作者肯定不是一个人去湖心亭看雪的。那么他又说“独往”,是不是矛盾?这个问题,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要去其形式,存其精神。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其根源是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是文人独往的原型。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
2.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合作交流】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曹雪芹写完《红楼梦》,赋诗写怀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语,可见“痴”字不是简单的断语,往往有其深邃的内涵。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八)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中心意思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反思本课学习,评析写作特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九)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叙事是行文的线索,文中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事件,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画出一幅水墨隐约的湖山雪夜图。“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现出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旷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相聚短暂,但大家很愉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总算遇到过志趣相投的人,这又让作者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2.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白描手法就是对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要求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反思本课学习,总结写作技法,参加实践活动,读写迁移,拓展演练。
学习活动(十)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语文实践活动:对联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参考答案】横批:闲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对联的横批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由《记承天诗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湖心亭看雪》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所以横批可以为: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说课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湖心亭,杭州西湖,西湖孤山,湖心亭看雪,诗词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13* 湖心亭看雪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3* 湖心亭看雪课前预习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雪景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3湖心亭看雪pptx、13湖心亭看雪docx、13《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第13课湖心亭看雪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