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第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第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第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共61张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孔子的语言理念,重视语言的功用,确定达意的标准,讲究适度的文采,注意不同的场合,孔子的语言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作为表达与辩论的工具,深受诸子各家的关注。从《论语》看,其观念主要是: 1、重视语言的功用 孔子曾经肯定“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子路13·15》一句话兴盛国家,一句话丧失国家)。 当然这是强调语言所包含的内容的重要,还不是强调语言本身的重要。
    还有一段名言“名不正,则言(言语)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子路13·3》),则无疑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言语通顺对于成事业、兴礼乐、中刑罚所起的作用。
    孔子还提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20·3》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并把“知言”与“知命”、“知礼”相提并论,看作为人处世的必要智能。 正因为语言表达十分重要,故孔子多次要求“慎于言”,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13·3》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君子说话要一丝不苟;“仁者,其言也仞。(《颜渊12·3》仁人,他的言语迟钝),仁人说话是谨慎迟钝的,这样,慎言,就成了君子、仁人的几基本要素质了。
    孔子之后,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要求“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君子必辩”,还说“赠人以言,重如金石、珠玉;观人以言,善于黼黻(fǔ fú)、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对语言重要作用的论述,比孔子更加透彻。
    2、确定达意的标准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价值在于使用。怎样才算使用得当、技巧娴熟? 孔子提出了他的标准:“辞,达而已矣”(《卫灵公15·41》言语文辞,能准确达意就行了。) 这句话,核心的是个“达”字,语言的本质属性就是交际工具,运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陈述自己的观点,描述事物的意蕴,从这个角度看,“达”的标准是基础性的、前提性的,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因而我们可以说,“达”是修辞的最高原则。
    3、讲究适度的文采 孔子反对过于浮华的词藻,他一再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1·3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5·25》“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
    但是,孔子并不一概反对文采,相反,他提倡适度的修辞。《论语·宪问14·8》载:子日:“为命。裨谌(bì chén)其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由子产作最后文词上的加工润色。” ) 这里谈的是郑国外交文书的写作过程。根据《左传》记载,裨谌多谋,世叔能文,子羽长于外交,子产知人善任,郑国公文的写作,要经此四贤之手乃成。当然,“为命”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而内容的载体是语言,“修饰”、“润色”的对象显然也包括语言。孔子叙述此事,无疑是肯定的、赞赏的。
    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语言如果不经修饰、润色,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广泛传播,就不能实现最佳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反对“巧言”,一方面提倡修辞,其间的度如何把握?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这是孔子关于君子风采的论述,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对语言文采的观点,朴实和文雅要兼备相称,配合适当。
    4.注意不同的场合 《乡党10·1》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恂恂,恭顺谦卑的样子。便便,能言善辨的样子。侃侃,理直气壮又从容不迫。訚訚,和言悦色又正直不阿。 从《乡党》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孔子在家乡与在朝廷,说话的状况、神态是不一样的;在朝廷,与下大夫交谈和与上大夫交谈,也是不一样的。在家乡,属平居,闲谈聊天.不及国事,且面对父老乡亲,自不当炫博逞能,好胜争强;在宗庙朝廷,所言所行,关乎社稷黎民,关乎伟业大政,自应该直言谠论,同时也要严谨慎重。与地位稍低的官员谈,不可骄傲。与地位较高的官员谈,不可谄媚,遇上接下都要恰如其分。
    上述孔子说话交谈的具体态度,褒之者以为“见盛德”,贬之者以为“像演戏”,姑且不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说话应该看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要因人因地而异。语言运用要适应受众,适应环境,要符合言语主体的身份,这是语言学的一条原则,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地这样说。但他是认真地这样做的。
    1.简炼 古人评《春秋》的语言运用是“微言大义”(精微的语句,深刻的含义),“一字寓褒贬”。这个评语完全可移用来评《论语》。《论语》的语言辞约义丰,简洁精炼,很多句子演化为成语。如:
    功亏一篑 后生可畏 言必有中 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成人之美 察言观色 以文会友 求全责备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以德报怨 君子固穷 色厉内荏 声荣死哀
    不亦乐乎犯上作乱巧言令色三醒吾身言而有信从心所欲温故知新见义勇为了如指掌既往不咎见贤思齐无欲则刚不耻下问道听途说允执其中
    三思而行斐然成章箪食瓢饮肥马轻裘文质彬彬敬而远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富贵浮云任重道远循循善诱各得其所患得患失有教无类
    记言简洁。  今本《论语》20篇512章,共一万多字,记言最多的是《季氏第十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章,也不过是279字。最少的是《学而第一》中的《君子不器》以及《也灵公第十五》中《有教无类》,各章仅用了4个字来记言。总观全书,从《学而第一》至《尧曰第二十》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处世立业的观点及风格。如: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或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与?” (《学而第一》)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第三》)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 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第九》)
    5、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 非夫人之恸而谁为!”(《先进第十一》)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7、子曰:“予欲不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阳货第十七》) 即使是《子张第十九》中的25章,对孔子和弟子曾子、子游、子夏、子贡、子张的记言也是十分简洁的。最后《尧曰第二十》3章关于孔子谈论尧舜禹三代的善政和治国事务的要求,记言也是很简洁。
    描写简练。 首先《论语》对中心人物孔子的思想性格的描写用语十分简洁。不论是对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还是对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用语都十分简练。 1、在描写他安贫乐道、心安理得的情感时用语简练。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2、描写他是一位有方法、有经验、有高度责任心、能因材施教的夫子时用语也简练。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先进第十一》)。
    3、描写他悲恸欲绝或深爱弟子的心情时用语也简练。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噫,天丧予!天丧予!”(《选进第十》)。4、描写他是一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仁人君子时用语也简练。如“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第十五》)。《论语》文字虽极简朴直捷,却充分地把孔子的思想性格完全表现出来。
    《论语》描写孔门弟子的形象时用语也十分简练。在《先进第十一》“弟子侍坐”章中,“率尔而对”表现了子路的率直鲁莽,“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三言两语表现了曾皙的潇洒脱俗; 在《颜渊第十二》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也”以及《学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已: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颜渊、曾参的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与子服景伯的对话“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完届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寡矣。”子贡与叔孙武的对话“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寥寥数语描写子贡忠诚和聪颖善辩,维护了老师的尊严; 在《为政第二》中“子张学干禄”用干脆简练的语言表现了子张热衷政治;《公冶长第五》中“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何诛?’”通过孔子之话简练地描写了宰予贪睡的性格; 在《雍也第六》中“樊迟问知”以及《子路第十三》中“樊迟请学稼”只言片语表现了樊迟的迟钝。总之,《论语》以如此之少的文字刻画出如此之多的形象生动、面貌各异的人物。
    对其他人的动作、神态描写,用语也很简练。如在《阳货第十七》中阳货指责孔子 “怀其宝而迷邦,可谓仁乎?”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阳文货对孔子那种有才不施展,不算是有仁智做法持有反对的态度;再如《微子第十八》中也有几处简练的人物描写:一处是“楚狂人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见,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以简练的语言刻画了楚国狂人接舆劝讽孔子归隐的形象;另一处是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对长沮、桀溺的描写“(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耦而不辍”;再一处是子路向丈人(老年人)打听孔子去向的消息时,对丈人的描写“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以简练的人物语言描写了长沮、桀溺,以及丈人(老年人)消极退隐、遗世傲慢的隐逸形象。《论语》往往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活画了出来
    2、生动 《论语》能在简短记叙中传神刻画人物。除“侍坐”章外,还有: 八佾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禘”是天子之礼,只有天子才能行此大祭之礼,而鲁国历代君主都僭用禘礼,孔子是反对的,又不想明白指出,当有人请教关于禘祭的知识时,孔子答以违心之言,辅以指掌之举,显示出他矛盾、复杂的心里。
    公冶长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高大得很,文采又都斐然可观,我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 孔子辗转各国,迭遭挫折,而其若干学有所成,将仕于鲁,可获大用孔子欲通过其弟子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季康子相鲁,使召冉求,冉求应召将行之际,孔子说了那段话,他寄厚望于弟子,神态喜不自禁。
    子路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孔子说:“你怎么这样鲁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情,总是采取保留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子路的耿直、坦率、不免粗鲁的性格,孔门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无所顾忌,籍此得以显示。
    再如, 宪问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害人精。”说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3、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①学而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为政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③为政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④公冶长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⑤子罕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⑥尧曰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论述的力度,增强了文笔的感情色彩。
    对偶:①为政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为政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路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④子路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⑤宪问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⑥宪问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些对偶语句中很多是同对比手法相结合的,通过对比更加鲜明,通过对偶更加精警,又无雕凿之痕。
    比喻:①为政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为政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③颜渊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④公冶长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⑤子罕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子罕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⑦子张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中的比喻都形象生动,清新自然。
    反问、设问美。使用设问的修辞,加强语气,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表明作者的看法。以下几例用反问的语气提出问题,强调突出“仁德”、“民本思想”、“人品端正”的重要性,并鲜明地表明作者的主张或看法。例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第三》)例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第十二》)例3: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第十三》)
    使用设问的修辞,是为了达到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增强力量,激发感情的效果。以下两个句子使用设问形式,提出人“对待知识怎样才算明智”、“人与人之间怎样报答恩德”等学习、交往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让读者明白其中的道理。例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例2: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宪问第十四》)
    顶真、映衬美。顶真手法使文章议论说理准确,周密谨严,表达如行云流水,气势贯通,条理清晰,反映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句句顶接,顺势而下,显得格外明快流畅,抒情写意,格调清新,使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都流畅明快,具有蝉联美感。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第十三》)。此句使用顶真手法,前后顶接,顺势而下,从反面论述了君子治理国家先正名分的重要性,说理深刻透彻、别具一格。映衬手法的使用,在于突出正反面或相异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用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有了陪衬,被陪衬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说明。映衬手法用于人物性格描写,造成人物相互对照,相互衬托。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第十一》)通过人物对话,子路“率尔而对”与曾皙“舍瑟而作”相互映衬,突出曾皙的潇洒脱俗,子路的率直鲁莽不同性格,人物形象在映衬中得以体现。
    子路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可谓士矣”的“矣”表示的是陈述语气;“称孝焉”、“称弟焉”的“焉”,主要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宗族”两句意思是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赞他尊敬兄长,“焉”所表示的语气是微弱的;而后面的“哉”、“噫”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也”所表示的反问语气则是强烈的,显示出孔子对“小人”、对“今之从政者”的鄙视,这几个语气词与“硁硁然”、“斗筲”的形容相配合,使孔子的表情、神态宛在眼前。
    4、口语化,词汇浅近,语句简短,音节自然,特别是语气词的巧妙运用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很好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什么呢?”
    语言的音乐美 《论语》语言能给人一种音乐美感,究其原因,除语言简洁外,还与句式丰富多样、句子的节奏音韵、句子中的叠词重句、修辞手法灵活多变、虚词的纯熟运用有一定的关系。《论语》美的节奏音韵,读之琅琅上口;美的整齐句式,诵之津津有味;美的叠句重语,令人寻绎不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美在句式多样。“语录体”是中国文体之一,它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章与与章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如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也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语录体著作,各章短小质朴,句式的表达上丰富多样,长短、整散结合,不拘一格,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魅力。《论语》多以三、四、五、六言结合运用。略析几例如下:
    1、《论语》中四、三 ()言结合运用,整齐畅达、节奏分明。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第六》)2、《论语》中四、三、二 ()言结合运用为主,交错有致、语言简洁流畅。  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第十六》)3、《论语》中二、三言(3.2222)结合运用,句式整齐畅达、语言简洁凝练。 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第九》)4、《论语》中四言,单用,整齐畅达,音节由快及慢,强弱分明。 例: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第二》)5、《论语》中五言(5.5)单用,句式整齐畅达,语意对比鲜明。 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二)美在节奏感强。《论语》之所以富有节奏美感,与凝练的词句表达,恰当的句式选择,精美的修辞运用分不开的。“节奏”是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音乐”解释为“是一种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节奏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变化现象”。我们把音乐节奏感觉用来欣赏《论语》,仅凭直觉就让人产生音乐美感,这种美感主要体现在节奏上。
    首先,《论语》在篇章结构上,在章节上给读者一种节奏美感。《论语》主要是语录体式的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2的小短文,可以说是一首“孔子心曲”。20篇512章,篇幅都很简短,读之很有规律性,从章节组织结构角度分析如下:1、全文大多采用“某某曰”(其中“子曰”最多)开头组织成章,可看作是某人心语的独白。《论语》20篇中均可见这种的结构形式,有260多 章。这种形式结构的段落读来节奏感较强,和谐悦耳。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一》)
    2、全文中有的采用“问答式”组织成章,由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进行对话,大多是“子谓式”、“某某问式”。这种结构的章节,篇幅简短,形式单一。在全文中大致有200多章。读之有问有答,或者前呼后应。例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第二》)例2:子谓颜渊曰:“未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第九》)例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德,以德报德。”   (《宪问第十四》)
    3、全文中有的采用“总—分”式结构组织成章,读来简短有力,节奏由快而慢。例1:子之所慎:齐、战、疾。  (《述而第七》)   例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第七》)   例3:子绝四:毋意,毋固,毋我。  (《泰伯第八》)例4: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叔齐、叔夏、季随、季隔。 (《微子第十八》)
    4、全文中有的在对话中采用“短排”“对偶”、“对比”“反问”等形式组织成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旋律美感,诵之琅琅上口。例1: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三言短排)   (《八佾第三》)  例2: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者……也”句式排比)     (《季氏第十六》)例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对偶兼对比组成排比)(《雍也第六》)例4: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问组成排比)(《学而第一》)
    5、全文中有少量的章节采用“短评式”组织成章,简短有力,节奏快。例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第七》)例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泰伯第八》)例3: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先进第十一》)《论语》全文大多章节读罢都富有节奏感,各章形成全文的小节奏,最后由这些小节奏组织成大节奏,因而整部书中节奏感显而易见,给人一种既有章节之间的间隔停顿美感,又有行文思想之间流动的美感。
    语言表达上的节奏美。《论语》中句子的表达方式极为丰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长句与短句的结合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语气语调强弱分明,节奏语速有快有慢,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变化,试从语句表达角度分如下析:1、短句,《论语》中的短句,简洁明快有力,对比取舍鲜明,语调前轻后重。读之干脆利落,字字珠玑,置地有声。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第九》) 2、《论语》中的长句,表意精确细腻,彼此贯通,意连势顺。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
    3、《论语》中的整句对比,形成前后对照,取舍鲜明,态度明朗。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4、《论语》中的整句排比,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新鲜。例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第二》)例2:不知命,无以成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二十》)5、《论语》中的散句反问, 连续发疑,韵脚反复,节奏和谐。 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第一》)
    6、《论语》中散句比喻,说理形象,句式复用,语速平缓,节奏强弱一致。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第十九》)7、整散结合,交替使用,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例: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篇第十七》)
    (三)美在叠词重句。《论语》颇有《诗经》中重章叠句之余风。“叠词”就是为了状貌抒情的需要,重叠使用某个词,构成双声叠韵,《论语》中“叠词”的使用,不但有状貌作用,而且还使句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重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连续或是间隔地反复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重句”运用得好,会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论语》中使用“重句”,主要是突出思想,强调情感,加强旋律美。例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第二》)例2:噫,天丧予!天丧予! (《选进第十》) 例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微子第十八》)
    例4: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罕第九》)例5: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阳货第十七》)例6: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第六》)例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第十五》)例8: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踧如也,与与如也。 (《乡党第十》)
    以上1—7例是 “重语”使用,主要是通过 “人焉廋哉”、“天丧予”、“凤兮”、“沽之哉”、“礼云”、“礼云”、“觚哉”、“知及之”这些语句的反复使用,加强语气,强调突出思想内容,便于抒发感情;而第8例中则使用“恂恂”、“便便”、“侃侃”、“訚訚”、“踧踧”、“与与”等叠词,描写了孔子在不同场所时说话的情态,而且还有谐和音节的作用。
    (四)美在虚词运用。文言虚词在语法功能上有组织句子或句群的作用,它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内篇·浮词第二十一》)。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处可见。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在《论语》的语言体系中,虚词运用纯熟自然,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有灵动活跃作用,又富于表情达意,增加语句的语气语调。如《论语》中大量运用“与、矣、乎、焉、哉、之、者、也、夫”等虚词,使句式富有典雅韵味。使用“斯、而、不、于、其”等虚词使句子错落有法,长短有致,节奏和谐。简析几例如下:
    1、使用 “乎”形成设问,使用“之”、“不”对比选择,表现了孔子的求实精神。 例: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2、使用“之”、“不”造成层递对比,顺势而下,语气上一气呵成。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3、使用“乎”、“哉”、“斯”、“矣”,使句式上形成设问,前后承接连贯,语气上戛然而止。表达了孔子那种执著追求仁的精神。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第七》)
    4、使用“而”形成转折,使用“矣”、“夫”在语气上形成强烈揣测反诘语气。例:苗而不秀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乎!          (《子罕第九》)《论语》文言虚词的运用,使句子连接畅达,使语气语调强弱分明,语速有快有慢。虚词运用纯熟自然,加强了《论语》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感,从中享受到我国古代汉语语言的典雅美。
    语言的“理趣”美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宋代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诗文的“理趣”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理趣”后来成了人们欣赏诗文的一种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我们用 “理趣”理论欣赏《论语》,其“理趣”之美便凝结成一种富有哲理化的格言警句和众多的成语。
    (一)美在哲理化的格言警句。《论语》中的哲理化的格言警句能使读者从中感知到它的语言魅力。这些格言警句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言妙道,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如:1、政治格言警句美。在《为政第二》中论述为政的重要原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又如《泰伯第八》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第十六》,讲的都是治国大道,适时被后人引用与借鉴,成为治国名言。 
    2、教育格言警句美。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第二》)、“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等等,一直是我国长期以来沿用的重要的传统教育原则、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对后人都很有启发。
    3、处世格言警句美。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第十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第十五》)、“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子张第十九》)等等,大多成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处世做人、安身立命的法则。
    4、修身格言警句美。有关于他修身之说的,也有弟子追随老师独特创见之说的,都表现出极为高尚的修养法则。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第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第八》)等等,对重塑我们当代人的品德、心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美在成语哲理化。论语的“理趣”之美还在于成语哲理化。这些成语“言简意赅,隽永有味”。3至今还广为流传的如:周而不比、如履薄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成人之美、苗而不秀、犯而不校、食而不精,脍而不细、众星拱辰、安老怀少、节用爱人、举直错枉、中庸之道、见义勇为、周急继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笃志好学、曲肱而枕、富贵浮云、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乐以忘忧、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三思而行、过犹不及、敬而远之、和而不同、能近取譬等等,细细品读,使人们能从这些成语中享受到汉语的美所在。
    孔子及其弟子充满智慧的哲理化格言警句和众多成语,其价值在于使人对仁爱的本质真谛、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间与生命进行体验和思辨。让人读后,掩卷沉思,不觉豁然开朗,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快感,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古代南朝齐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称曾对《论语》中的哲理格言高度评价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徵圣》) 《论语》的语言特色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仅以上几方面对其语言艺术作了粗浅的探析。《论语》作为我国一部古代典范的思想文化著作,其语言艺术还有待人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究,以期更好的继承、丰富与发展汉语。《论语》不仅给人们思想启迪,而且丰富了汉语的词库,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宝贵财富。

    相关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共56张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共56张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为官之道身正,正名分,举贤才,求实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九讲——忠、恕(共30张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九讲——忠、恕(共30张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忠”与“恕”,“恕”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孔门心法,如何自我教育慎独,行为上和而不同,品格上温柔敦厚,文艺上文质彬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