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5)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532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5)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532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5)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532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5)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5323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5)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5323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5)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5323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5)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5323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5)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605323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课文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导航,课文梳理,解疑释难,达标训练,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独自享用,遍及普遍,服从听从,虚夸夸大,使信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辨析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是另一个义项,即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辨析一词多义”,不仅是阅读文言文的必要前提,也是中考的常考内容。
【高频考点】——考点透视
常见的考查题型主要有:(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 )
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辨析一词多义时可运用以下方法:(1)字音辨析法。读音不同,意思不同。例如,《桃花源记》中,“便舍船”的“舍”读“shě”,意为“舍弃,离开”,“屋舍俨然”的“舍”读“shè”,意为“房屋”。
【高频考点】——答题秘诀
(2)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大部分字可根据字形来推断词义。例如,“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引”与“弓”有关,“丨”表示箭,可以推断“引”是“拉”的意思。(3)语境分析法。一个词可能有多种解释,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含义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意思。例如,本文中“必以信”和“小信未孚”,从上下文语境可知,第一个“信”承接“弗敢加也”,是“实情”的意思,第二个“信”下接“未孚”,是“信用”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根据句子的结构,回忆学过的类似的句子,再结合语境,举一反三,得出答案。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与“何陋之有”句式相同,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之”的用法应该也相同。(5)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境中检验,代入后句意准确而无滞碍者即正确义项。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本文通过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和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①段写曹刿觐见鲁庄公,觐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一开始就问“何以战”;第②段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③段只用“公问其故”就代替了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
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对比映衬,形象鲜明。本文运用对比映衬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说“未可”,到时机成熟时才说“可矣”。在战后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既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政治见识的鄙陋和军事上的鲁莽草率;也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1. 作者是怎样刻画曹刿这一人物的?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作者对他的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叙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此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2. 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反映了他政治见识的鄙陋;他急切求战,暴露了他军事上的轻率。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表现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虚怀若谷的品质,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3. 本文着重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结合全文说说他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远见,他充分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因而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其次,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能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因而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齐人三鼓”“彼竭我盈”),最终战胜齐军。又注重调查实际情况,知己知彼,“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才下令追击,终获全胜。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齐师伐我 .(2)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 .(4)何以战 .(5)弗敢专也 .(6)小惠未遍 .(7)民弗从也 .(8)牺牲玉帛 .
【基础过关】——重点词汇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9)弗敢加也 .(10)必以信 .(11)小信未孚 .(12)神弗福也 .(13)小大之狱 .(14)虽不能察 .(15)必以情 .(16)忠之属也 .(17)战则请从 .(18)公将鼓之 .(19)齐师败绩 .
(20)公将驰之 .(21)登轼而望之 .(22)遂逐齐师 .(23)既克 .(24)一鼓作气 .(25)再而衰 .(26)彼竭我盈 .(27)难测也 .(28)望其旗靡 .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必以分人B.公将鼓之/公将驰之C.战于长勺/万钟于我何加焉D.登轼而望之/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解析】A项,介词,凭、靠/动词,把;B项,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代词,代指齐军;C项,介词,在/介词,对于;D项,连词,表承接。
3.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 B.战则请从 C.肉食者鄙 D.再而衰
【解析】A项,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B项,古今义相同,都是“作战,打仗”。C项,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D项,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神弗福也 B.公将鼓之 C.下视其辙 D.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析】A项,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B项,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C项,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下。D项,虽不能察,必以情: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虽:即使,古今异义词。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基础过关】——句子翻译
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
3.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向下察看(齐军的)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 理解型默写。(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2)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3)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 , 。 , , 。(4)曹刿认为,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之时。
【能力提升】——文意理解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 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 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 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解析】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写得比较简略,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较详细。
3. 简答题。(1)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③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3)(2019·湖南衡阳)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蹇叔哭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注释】①管:钥匙。②孟子:对孟明的敬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潜师以来/不必若余之手录 B. 劳师以袭远/无案牍之劳形 C. 公使谓之曰/此之谓大丈夫 D. 晋人御师必于肴/虽乘奔御风
【解析】A项,如果/像;B项,使……劳累;C项,对……说/是;D项,抵御/驾着。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北 陵 文 王 之 所 辟 风 雨 也 必 死 是 间 余 收 尔 骨 焉
3.秦师和蹇叔儿子最终的命运如何?蹇叔为什么这样判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秦师和蹇叔儿子的命运:秦师在崤山遭到晋国军队伏击,大败;蹇叔的儿子被俘。蹇叔的理由是:偷袭远方的国家,让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而且晋国一定会在崤山这个地方伏击秦师。
【参考译文】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于是接着向东进发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备课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1课曹刿论战,背景简介,分析人物形象,政治远见,论战前准备,分析人物形象曹刿,军事才能,从战指挥,论战胜原因,归纳本文中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说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曹刿论战,《左传》与左丘明,关于历史散文体例,一论战前准备,二述战争经过,三论取胜原因,古今词语,本文线索,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