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1年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训练卷 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1年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训练卷 word版,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血液的组成包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有一种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主要是饮食中缺少( )
A.维生素AB.维生素DC.碘D.钙
2.下列物质中,全都能够被消化道吸收的一组是( )
A.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B.淀粉、多肽和麦芽糖
C.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
D.麦芽糖、氨基酸和脂肪酸
3.下列选项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皱襞、小肠绒毛使吸收面积大大增加
B.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C.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D.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
4.在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时,先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馒头碎屑,然后按照如表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推测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试管是( )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各组物质,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A.水、糖类B.糖类、脂类
C.无机盐、维生素D.二氧化碳、糖类
6.民间食物如“腊八粥”、“荤素饺”等,从营养学角度看,共同点是( )
A.烹饪精良B.营养成分单一
C.色香味美D.营养成分全
7.某实验小组在做“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的重复实验时,测得的数据都有误差,你认为他们获得的数据结果应取( )
A.第一次测得的数据B.第二次测得的数据
C.第三次测得的数据D.各次实验数据平均值
8.一名突发车祸的患者大量失血,他的血型是A型,护士及时给其输入( )
A.A型血B.B型血C.AB型血D.O型血
9.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图中含氧丰富的血管是( )
A.甲B.乙C.丙D.甲、乙、丙
10.血液的组成包括( )
A.血清和血细胞B.血浆和血细胞
C.血浆和红细胞D.血清和红细胞
11.在呼吸过程中,吸进的氧气进入人体后最终到达的部位是( )
A.组织细胞B.心脏C.肺D.血液
12.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下列有关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右心室收缩,血液压入肺动脉
B.左心房收纳来自肺静脉的血液
C.心脏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D.心脏里流的血都是动脉血
13.下列关于血液与血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动脉血是在动脉流动的血
B.静脉血含氧较低
C.动脉管腔最大
D.静脉只分布在体表
14.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了鲜红色。下列能正确表示氧气变化的曲线是( )
A.B.C.D.
1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吸气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肋间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外界大气压大于肺泡内气压
C.胸腔容积变小,其内气压变大
D.肺泡壁细胞细长,肺泡壁变薄
16.外界氧气进入人体血液里的路线应是( )
A.O2→鼻腔→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B.O2→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C.O2→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D.O2→鼻腔→咽→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17.肺泡内的氧能够进入血液的原因是( )
A.肺泡内的氧浓度大于二氧化碳的浓度
B.血液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C.肺泡内的氧浓度大于血液氧浓度
D.血液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肺泡内的氧浓度
18. 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Ⅰ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氧气B.二氧化碳C.养料D.废物
19.当膈肌舒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膈顶部上升B.胸腔容积扩大
C.肺内气压减小D.气体进入肺内
20.下列人体的生理活动,不属于排泄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经呼吸排出
B.汗液的排出
C.蛋白质代谢终产物的排出
D.粪便的排出
21.某患者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在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其最可能出现病变的部位是( )
A.肾小球B.肾小管C.肝脏D.尿道
22.下列对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
A.尿素可通过泌尿系统、汗腺排出
B.二氧化碳只能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C.大多数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D.水只能通过泌尿系统、汗腺排出
23.如图为眼的结构图,其中作为感受器的是( )
A.1B.2C.3D.4
24.观察下列器官,其中属于神经系统的是( )
A.B.
C.D.
25.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有四种,即( )
A.酸、甜、苦、辣B.酸、甜、咸、辣
C.咸、甜、苦、涩D.酸、甜、苦、咸
26.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利用的蛇毒分别是( )
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27.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下列关于毒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毒品损害人的大脑和心脏
B.毒品具有成瘾性,一旦染上很难戒除
C.毒品能振奋精神,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D.毒品吸食过程中容易感染艾滋病等各种传染病
28.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以下做法:
①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 ②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③过量使用化肥、农药 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9.如何做到安全用药?以下做法恰当的是( )
A.中药没有副作用可大量服用
B.对家庭药箱中的药物定期清理
C.只服用医生开的处方药
D.病情好转立即停止服药
30.你会准确使用“120“急救电话吗?当遇到有人突发心血管等疾病时,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拨打电话时应尽快说清楚的一些基本情况是( )
①病人姓名②病人地址③病人病情④现场联系人姓名⑤现场联系人电话.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31.如图为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A为叶肉细胞内的相关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叶绿体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作用,①代表的气体为 。②代表的气体为 。
(2)[A]代表的结构为 ,该处进行的生理活动为 作用。
该生理活动能 (填“合成”或“分解”)有机物, (“贮存”或“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释放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3)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会看到酒精变成绿色,说明叶绿体中的 已经溶解在酒精中。
32.如图中A﹣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E、F表示某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网,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分析:
(1)静脉血由C流出,到达[E] 部毛细血管网,红细胞中的 与氧结合,血液变成动脉血,流回心脏的[B] 。
(2)血液由D流出到达F,若F表示臀部肌肉的毛细血管网,在臀部注射药物,药物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 ],完成了血液循环中的 循环。
(3)心脏主要由 组织构成,心脏壁最厚的腔是[ ],它能将血液泵向全身。心脏内有瓣膜,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 →动脉,而不会倒流。
33.如图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a、b、c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2)循环系统与a、b、c进行物质交换都在 处完成的。
(3)b呼出气体和c排出尿液的过程都可称为 。
(4)a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中, 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这种物质是在 (器官)中被吸收的。
(5)a中具有与吸收食物营养成分相适应的结构,b中具有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这两种结构都是由 层上皮细胞构成。
(6)c系统形成尿液必须经过 和 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
(7)如果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则可能 分泌不足所致。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34.小明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请你帮他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实验试管和对照试管分别是 试管和 试管。
(2)1号、2号试管经过充分振荡后,出现的现象分别是 。
(3)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4)本实验用37℃水溶,是因为 。
(5)本实验有比较明显的缺陷请你指出来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解:饮水和食物中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容易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成为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食用加碘食盐以及常吃海带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以有效地预防这种疾病。
故选:C。
2.解:人体的消化道吸收的是小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需经消化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消化道吸收。
A、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的物质,不溶于水,需要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不符合题意;
B、淀粉和多肽都是大分子的物质,不溶于水,需要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不符合题意;
C、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都是小分子物质,可以直接被人体消化道吸收,符合题意;
D、麦芽糖不是小分子物质,需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解:A.小肠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A正确;
B.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有利于营养的吸收,B正确;
C.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约5﹣6米,C正确;
D.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与小肠消化功能有关,与吸收无关。
故选:D。
4.解:①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②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③试管中温度低,而且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④试管中温度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下降,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所以推测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试管是②。
故选:B。
5.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糖类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主要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也能提供能量,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可见B正确。
故选:B。
6.解:我们要注意均衡膳食、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健康食谱,要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所吃的“腊八粥”、”荤素饺子”等中国传统美食,能为人体提供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较为全面,有利于身体健康。
故选:D。
7.解:第一次测得的数据、第二次测得的数据和第三次测得的数据都可能出现误差,所以A,B、C不可取,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实验要重复多次才能得到可靠地结果,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D可取。
故选:D。
8.解:由分析可知,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血型为A型的患者,大量失血后,最好给他输入A型血。
故选:A。
9.解:乙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甲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丙是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动脉含氧丰富。
故选:B。
10.解: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血浆中90%以上是水,其余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呈圆球状,唯一有细胞核的血细胞,功能是防御疾病;血小板形状不规则且无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故选:B。
11.解:人体呼吸过程如图所示:
组织细胞利用氧,是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是被组织细胞利用的。故选:A。
12.解:A、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右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入肺动脉。A正确;
B、左心房连通肺静脉,流经肺部之后的血液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B正确;
C、心脏四腔中,左心室的壁最厚,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压力最大。C正确;
D、血液经过体循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经过肺循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心脏右侧接收体循环的血液为静脉血,心脏左侧接收肺循环的血液为动脉血。D错误。
故选:D。
13.解: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高低以及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动脉里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里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动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故说法错误。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4.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动脉内流得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氧气很少。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直到平衡,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直至平衡,不能无限增多;二氧化碳会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中,直至平衡,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逐渐减少的,直至平衡的。根据上述,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血液中的氧气不可能全部扩散到组织细胞,因此血液中氧气不能为0,也不能无限增多;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曲线体现气体扩散后,达到平衡。
故选:D。
15.解:A、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A不符合题意;
B、吸气时,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B不符合题意;
C、呼气时,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C符合题意;
D、吸气时,肺泡壁细胞变长,肺泡壁变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解:外界的氧气进入血液里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交换到肺泡里,呼出体外。
故选:C。
17.解: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实现了肺与外界的吸气;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实现了呼气。
故选:C。
18.解: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含量减少。综上所述B、C、D选项错误,只有A选项正确。
故选:A。
19.解: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平静呼吸时,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故当膈肌舒张时膈顶部上升,A符合题意。
故选:A。
20.解:排泄是指人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如水、无机盐、尿素、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三、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粪便的排出属于排遗,不属于排泄。
故选:D。
21.解:尿液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原尿。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又回到了血液循环系统,剩余的水、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在肾小管末端形成尿液。
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说明可能是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发生了病变,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血细胞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蛋白质和血细胞,故在尿液中发现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血细胞。
故选:A。
22.解: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水、无机盐和尿素,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三、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食物残渣、体内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23.解:1、角膜;2、视网膜;3、晶状体;4、视神经
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视觉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图:
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的。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
故选:B。
24.解:A、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属于循环系统,A不符合题意;
B、胃属于消化系统,B不符合题意;
C、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C符合题意;
D、肾脏属于泌尿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解: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
故选:D。
26.解: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由分析可知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蛇毒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后天获得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故选:A。
27.解:A、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损害人的大脑和心脏,A正确;
B、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B正确;
C、毒品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C错误;
D、毒品吸食过程中容易感染艾滋病等各种传染病,D正确。
故选:C。
28.解:①含磷洗涤剂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有利于保护环境;
②一次性木质筷子来源于树木,砍伐树木,不利于环境保护;
③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甚至会造成食品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故选:A。
29.解:A、“是药三分毒”,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药也有副作用,错误。
B、对家庭药箱中的药物定期清理,正确。
C、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处方药的使用有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可服用,错误。
D、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错误。
故选:B。
30.解: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注意事项如下:
1.拨打120电话时,切勿惊慌,保持镇静,讲话清晰、简练易懂。
2.讲清病人所在的详细地址。如“××区××路×弄×号×室”,不能因泣不成声而诉说不全,也不能只交待在某商场旁边等模糊的地址。
3.说清病人的主要病情或伤情,诸如呕血、昏迷或从楼梯上跌下等,使救护人员能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
4.提供畅通的联系方式,一旦救护人员找不到病人时,可与呼救人继续联系。
5.若是成批伤员或中毒病人,必须报告事故缘由,比如楼房倒塌、毒气泄漏、食物农药中毒等,并报告罹患人员的大致数目,以便120调集救护车辆、报告政府部门及通知各医院救援人员集中到出事地点。
6.挂断电话后,应有人在有明显标志处的社区、住宅门口或农村交叉路口等候,并引导救护车的出入。
综上所述,拨打120电话时,重点要讲清楚②病人地址③病人病情④现场联系人姓名⑤现场联系人电话。
故选:B。
二.解答题(共3小题)
31.解:(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和氧。由图可知,在叶绿体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①代表氧气,②代表二氧化碳。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由图可知,[A]代表线粒体,该处进行的 生理活动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释放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
(3)叶绿素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会看到酒精变成绿色,说明叶绿体中的 叶绿素已经溶解在酒精中。
故答案为:(1)光合;氧气;二氧化碳
(2)线粒体;呼吸;分解;释放;太阳光能
(3)叶绿素
32.解:(1)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静脉血由图中[C]右心室流出,到达[E]肺部毛细血管网,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血液变成动脉血,流回心脏的[B]左心房。
(2)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血液由图中[D]左心室流出到达[F]组织的毛细血管网,若F表示臀部肌肉的毛细血管网,在臀部注射药物,药物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A]右心房,完成了血液循环中的体循环。
(3)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4个空腔,按照位置关系,这4个腔分别叫作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房在上,心室在下,而且左心房只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只和右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都是不相通的。在心脏的4个腔中,左心室的肌肉壁最厚;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和相连的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如图所示。故答案为:(1)肺;血红蛋白;左心房
(2)A;体
(3)心肌;D;心室
33.解:(1)如图是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过程的综合图,a为消化系统,b为呼吸系统,c为泌尿系统,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循环系统与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进行物质交换都是在毛细血管处完成的,因为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其内血流速度最慢,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3)b呼吸系统呼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以及c泌尿系统排出的尿液(含水、无机盐、尿素等)都是细胞新陈代谢的废物,其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4)人体通过a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物质中,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糖类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
(5)a消化系统中与吸收营养成分相适应的结构和b呼吸系统中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都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6)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7)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可能是肾小管重吸收出问题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降低血糖作用受阻。
故答案为:(1)细胞
(2)毛细血管
(3)排泄
(4)葡萄糖 小肠
(5)一
(6)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7)胰岛素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34.解:(1)1号试管中加入了唾液,是接受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是实验试管,2号试管中没有加入唾液,是不接受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起对照作用。
(2)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了,因此滴加碘液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色.
(3)1号、2号试管经过充分振荡后,1号试管里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2号试管中的清水没有分解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所以2号试管变蓝,1号不变.
(4)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本实验过程中应将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模拟的是人体口腔的温度,因为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5)本实验有比较明显的缺陷是实验次数太少,具有偶然性,应多次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1)1;2
(2)2号试管变蓝,1号试管不变蓝
(3)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清水没有分解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所以2号试管变蓝,1号不变
(4)与口腔温度一样,37度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宜温度
(5)实验次数过少应多次重复实验。试管
①
②
③
④
清水或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温度
37℃
37℃
0℃
0℃
试管
加入物质
控制条件
检验方法
1号
适量馒头碎屑+2 mL唾液
37℃水溶10分钟
加两滴碘液
2号
适量馒头碎屑+2 mL清水
37℃水溶10分钟
加两滴碘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