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会认 “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司马光的人物像,引导学生简单交流对司马光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汉族。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板书课题:司马光。学生书空,注意读准生字“司”。
2.质疑引入:同学们,看到司马光,你们一下子就想到了关于他的什么故事?(司马光砸缸)
教师适时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故事。不过,今天这则故事的表现形式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所有课文都不一样,是“文言文”。(教师简单补充介绍“文言文”: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在自学生字时,出示生字卡片:司、跌、皆、弃、持。指名读。
2.指导“司、庭、登、跌、众、弃、持”等7个字的书写。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自主小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布置作业。
(1)听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中相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的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说一说读文言文的感受。
指导多音字“没”(mò)的读音,指导用“没”组词,“沉没、淹没”,体会“足跌没水中”的意思。
指点:文言文中没有轻声,“儿”读二声。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儿得活”。学生齐读句子。
说一说“儿”在句中的意思——小孩子。(板书:群儿 一儿)
(2)学生自读,体验文言文的节奏与意韵。
(3)指名展示读(逐步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逻辑停顿),教师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
方法提示: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文言文的韵味。
(4)齐读课文。
(5)理解“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默读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师提示:可以先把句中每个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群儿”“戏”,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教师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是“庭院”。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器。
②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
③指名读、齐读。
小结:刚才理解这句话,你都用了哪些方法?
(6)理解“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①一儿“足跌没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第二句话。
众,指的是谁?边板书“众”,边指导书写。
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
弃,是什么意思?“放弃、抛弃”。指导书写“弃”。(板书:弃)
②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用动作演示一下。理解“持”,用手拿,所以是提手旁。(板书:持石击瓮)
③结果怎样?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下文和图片,理解“迸”的意思。
④齐读。
(7)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三、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教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动作。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四、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五、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板
书
设
计
24 司马光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通过教师的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从而愿意去亲近文言文。
不足之处:在课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没有做到以读代讲。
教学建议:在平时上课时,注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让阅读贯穿整个有效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过关生字词,反复诵读,疏通全文,拓展延伸,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年级都读到过,比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视频导入,初读,析读,品读,小结作业,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